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71、李鹤年
  李鹤年(1895—1969)原名李传龄。肥城县(今肥城市)人。1916年应募去法国做劳工,并负责华工工会里昂分会的领导工作。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同年12月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5月回国,被派到北方区委工作。 后和赵士炎等去开栾煤矿领导工人运动, 因被敌通辑回乡。1927年夏,被推举为肥城东向小学学董,后历任中共东向支部书记、中共泰安县委组织委员
(18951969)
172、刘子熙
  刘子熙(1912~1969年)刘子熙,菁城镇人。早年就读于集美学校和复旦大学。1932年(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后辍学回乡当小学教员。后在任漳平县第一区工作人员时,协助区长平息匪患。任县田赋处第一科科长时,民苦赋额过重,他亲自赴省申述,求得减免,受民称赞。1942年刘任三青团龙岩分团漳平区队联合办事处副主任。他大力发展三青团组织,出版《漳平青年报》,成立“漳平青年服务社”。1944年6月到福
(19121969)
173、陈兰生
  陈兰生(1898~1969),字敬存,笔名公弢,岐岭乡霞山村人。出生数月,父亲去世,家境日艰,但他自幼一心向学,勤习不辍,终于在亲友资助下修完福建省立九中学业。嗣后在厦门一家报馆做英文翻译,20岁,赴南洋谋生。从马来亚飘泊到缅甸,先供职教育界,不久被聘为《仰光日报》。从此便在该报工作,直到日军侵占仰光;期间曾得堂兄等资助,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一年。抗战爆发,兰生在《仰光日报》上大力宣传团结抗日,
(18981969)
174、罗履和
  罗履和(1905~1969)罗履和,字汝梅,号圣斋,连城罗坊乡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父肇维,为乡里名医。履和随父习医,孜孜以求,尽得其秘,临床用药有显效,乡里信赖。肇维殁,履和在家行医开业,名回元堂,前后20余年。民国37年(1948),履和之中学同学罗心如邀其至城关华生医药号为坐堂医生。履和勤恳操业,每诊病必详审病情,认真察色按脉,对症施治,疗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履和热情为人民服务
(19051969)
175、郭栋材
  郭栋材(1893—1969),又名郭志远,桃源镇人。中学毕业后到广州上大学。民国13年(1924)参加新学生社,从事宣传工作。民国14年3月,被国民革命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委任为国民党大埔县党部筹备委员。次年3月,就任县党部执行委员,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凭双重党籍,既发展国民党员又吸收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民国15年(1926)冬,为中共大埔县委首任书记。在任期间,不断发展和建立共产党、共青团组
(18931969)
176、金训华
  金训华,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高中毕业,1969年5月到黑龙江省达克逊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金训华经常给军属和五保户挑水、劈柴。67岁的退休老工人王大爷瘫痪在炕上,他去照看,不怕脏,不怕累,给老人扫地、擦炕。王大爷非常感动。双河大队地处逊河、沾河的会合处,这里的河水湍急。为了加强战备,时任民兵排长的金训华和几个民兵进行串连,把练习在急水里游泳当做民兵训练科目。有一天,
(19491969)
177、朱师辙
  朱师辙(1878~1969)字少滨,生于黟县,祖籍苏州,教授,文字训诂学家。祖父朱骏声为清代著名学者,于道光年间任黟县训导。民国初年,朱师辙与其父朱孔璋相继任清史馆编修,与名学者缪荃孙等先后以15 年时间汇集清代史料,成书536 卷,定名《清史稿》。其中《列传》出于朱师辙手笔的有100 多篇。史馆工作结束后,任北平辅仁大学及中国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教授。抗战时,任成都华西大
(18781969)
178、李东白
  李东白(1889—1969)李东白,字仁质,号素柏。新余市南安乡高边村人。1909年南昌江西模范小学肄业,1910年在南京达材师范读书时,因常阅《新民丛报》受启示,1911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就学两年半,随友赴粤谋工作未成,返回峡江协助岳父陈禹轩经商,继而与戚友合资兴办有道煤矿公司,任副经理,开采高安泗岭岗煤矿。1926年加入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上尉军需,1931年加入第十九路军,历任少校军
(18891969)
179、王新元
  王新元(1904~1969)王新元,原名星垣,长沙县春华山梅家老屋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少年时考入长沙长郡中学,1922年就读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因参与驱逐校长宾步程而被开除,旋转入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系。1926年10月他加人中国共产党,随即参加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斗争。次年2月被捕,关押在龙华监狱,3月北伐军进驻龙华被释放。“四—一二”政变后,他任上海总工会秘书长,6月再次被捕,1929年
(19041969)
180、邢远长
  邢远长(1892~1969年),原籍黄冈辛冲镇邢榨村(今属武汉新洲)。早年丧父,家贫,给地 主放牛当长工。1919年到汉口当苦力。次年逃荒到江夏大桥乡杨家墩落户,仍以卖苦工度日 。解放后分得土地,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及生产建设工作。1958年, 被当地政府特给以“五保”照顾,但邢仍然替生产队放牛、绞草子。1958~1964年,每年 为生产队绞草子达几百担之多,年年被评为养牛模
(1892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