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71、杨玉生
  杨玉生(1890—1965),又名杨畴,平阳人。少时勤奋好学,鳌江公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医师。辛亥革命起,投笔从戎,任浙江省陆军一师师部军医、炮兵营军医正,曾参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战役,获六等文虎章,陆军二等军医正军衔。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间争权夺利,玉生感到仕途渺茫,遂于1918年辞职回温州,得道尹黄庆澜支持,与温籍同乡吴钟镕、潘鉴宗、黄溯初等一起筹办瓯海医院。率先捐银洋100
(18901965)
172、陈赞容
  陈赞容(1885—1965年)字敞仪,新洲(今禾云镇)人,幼年时随父移居清城,曾追随丘艺芳读书。辛亥革命之后,考入两广优级师范(校址设在广州市)攻读大学课程。毕业后,即在清远县城设馆授徒,历时十余载。民国16年(1927年),陈担任清远县教育会长,与其他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人士共同倡议兴办清远中学,并亲赴广州谒见将军陈可钰,得将军鼎力玉成,遂于翌年秋创建清远县立初级中学。后来又应聘在清远滨江师范和清
(18851965)
173、庄先识
  庄先识(1882~1965) 字士器,一字通不,号通百,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武进人。清末秀才。早年受日本维新教育影响,弃制举文攻新学。光绪三十年入日本弘文院留学,两年后毕业回国。在同族庄蕴宽等资助下,于青果巷赁屋创办粹化女校。光绪三十四年,与妻陈警在麻巷创办常州最早的幼儿园——涤氛蒙养院。民国元年(1912年),粹化女学易名武进县立女子师范,他任教员。民国4年离开常州,历任苏州东吴大学、
(18821965)
174、赵春康
  赵春康(1888—1965),本县西姚村人,泥工。自幼丧父,因家境贫寒,从师学艺,后以砌筑技术超群,名闻东原。其性淳厚,生活俭朴,每承活揽工,对主人饮食居住从不挑剔,乡人请工的络绎不绝。当时所建的戏楼、碑楼、祠堂、庙院、水磨等多出其手。西姚村祠堂腰房5间,因建地不适,请其拆迁。他以绳木加固屋架,用撬扛将柱逐个撬移,5天内整体房屋移到新址。围观群众莫不称赞。对拜师求艺的人热情宽厚,严以授艺,宽以待人
(18881965)
175、梅曰周
  梅曰周(1904—1965)原名梅兴庠。淄博市周村区周村乡建国村人。中医大夫。自幼过继给伯父为嗣。1913年始读书,1922年学习中医,1929年在一家药店行医。1938年后,在济南等地挂牌行医。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在周村天德生药店挂牌行医。1952年底,同周村几位医生成立周村中医联合诊所。 该诊所1956年先后易名为周村联合中医院、 周村中医院(淄博市中医院前身)。1958年被选为市人大代表。19
(19041965)
176、李兰香
   李兰香(1931—1965) 女。胶县(今胶州市)人。茂腔演员。其祖父李庄儿、父亲李元林都是茂腔艺人。 她7岁时在青岛随父亲学唱茂腔,后来也唱柳腔,擅演青衣、花旦。17岁与姐姐李玉香同台配搭演唱,后来玉香兼演小生,兰香便主要饰演旦行角色。1949年秋,以李玉香为主组成青岛市光明剧团,姊妹合作排演了《卖油郎独占花魁》《韩原借粮》等剧目。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兰香与玉香合演
(19311965)
177、释纯鉴
  释纯鉴(1899~1965),男,饶平东界仙春村人,原名刘双发。他16岁到屏山岩出家,拜释怡深为剃度师,19岁受戒,后到浙江宁波观宗寺听谛闲法师讲经,3年毕业,进人苏州灵岩山,从师卯光大师,学净土宗6年,28岁进江苏扬州高闵寺禅堂学坐禅,5年后离开扬州,到福州鼓山涌泉寺,跟随虚云大师3年,后转福建莆田广化寺长住,抗战时回饶,重兴东界仙春长宁庵,创清修院。纯鉴法师精通佛理,善书法、工艺、拳术和中医,
(18991965)
178、刘天韵
   刘天韵(1896—1965)艺名“十龄童”。原籍山东。苏州弹词演员。自幼学习弹词。10岁登台演出。演唱弹词《三笑》《落金扇》,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见长。长于“陈调”、“山歌调”等唱腔、曲调。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说新书活动,演出《小二黑结婚》获得好评。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参加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创作和演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贫农的形象。此外,还改编演出现代题材短篇曲目《
(18961965)
179、刘奎官
  刘奎官(1894~1965.10),开封市人。生于开封一梨园世家,6岁从父学艺。其父刘长清是有名的武净,受过名师指点,练就一身少林武功。刘奎官腰腿和刀枪把子的基本功,得力于父亲给他打下的坚实武功基础。9岁拜架子花铜锤名演员张仲福为师,学《芦花荡》、《嫁妹》、《醉打》、《五人义》等戏,打下昆腔戏的基础。又拜黑头演员梁处为师,学《断后龙袍》、《双包案》、《打銮驾》等戏。9岁登台演《锁五龙》中的单雄信,
(18941965)
180、吉子正
  吉子正(1898-1965),华县辛庄小张人。幼读私塾,高小毕业从农。其父是秀才,因家学渊源影响,加之本人颖悟过人,故有“八斗才子之称。民国23年,曾在新汉社当,当时编有《半壁河山》、《艳娘传》等剧。1945年-l949年,先后两次在李桂芳领导的马当剧团当。创作和改编了《牛马婚姻》、《汪精卫传》、《碧血黄花》等剧目。
(1898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