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3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11、高希齐
  高希齐(1878—1963) 又名高贤,宝鸡市金台区长寿乡司家原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2岁随父在宝鸡县城内(今市区中山西路)经营永长合油店。民国8年(1919),任宝鸡县商会理事。民国16年(1927),任商会会长。民国31年(1942),加入中国国民党,兼任宝鸡县财务委员会副主席、宝鸡优抚出征抗敌军人家属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直接税务局宝鸡分局评价委员会委员、航空建设协会陕西分会委员。民国
(18781963)
112、陈雄保
  陈雄保(1908-1963年),原名陈秀珍,出身于陆丰县东海镇一个富裕家庭。少年时期在陆丰县立第一小学读书,与张威来往密切。青年时期深受张威进步思想影响。民国15年(1926年)参加陆丰农-动。并先后参加攻打大安、黄塘、上砂、石寨等地地主武装的战斗,在进攻石寨时,部分工农武装被敌人包围,陈雄保冲入敌阵,营救革命同志,受到战友们的赞扬。民国16年陈雄保担任共青团南塘区委宣传委员,11月和12月连续二
(19081963)
113、张志桂
  张志桂(1912—1963)女。沂水县江峪村人。1942年3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第十团政委陈宏有个刚满3个月的女孩叫鲁生, 因为孩子的妈妈在八路军医院工作,日夜操劳,营养不好,没有奶水喂孩子。为了保全孩子的生命,陈宏托区妇女救国会干部请张志桂代为抚养鲁生。张志桂当时也有一个刚满月的孩子,但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喂两个孩子奶水不足,便先尽鲁生吃,后让自己的女儿吃,后来,索性给自己不满两个月的女儿
(19121963)
114、负金奎
  负金奎(1910-1963)碗碗腔名老艺人。陕西大荔县石槽乡西里村人。自幼学习皮影,曾拜师于其舅父王牛--名T,后又拜师于沙底村王善之处学艺。出师后自成班社活动于同、朝一带。金奎上过初中,这在当时的艺人中得天独厚,他对剧本、人物角色颇有钻研,加之他的嗓音又好,声情并茂,很有韵味。特别是生、旦戏别具一格。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金奎的拿手戏群众编的顺口溜有:“走走走,看看看,《秦英征西》、《白蛇传》,
(19101963)
115、李志贞
  李志贞(1929~1963.6),河南长垣县小李庄人。幼时家贫,11岁入开封快乐戏院随班学戏,师承杨金玉,工闺门旦。14岁北渡黄河搭班跑高台,得到锻炼,技艺颇有长进。1945年李志贞回开封南关大成舞台搭班演唱,崭露头角。后和阎立品结为舞台姊妹,辗转郑州。在阎的帮助下,戏业有了长足的进步。1946年,在开封和平戏院和著名演员徐艳琴、马金凤、田岫玲,许树云等同台演唱,颇负声望。陈素真回开封后,又在陈的
(19291963)
116、宋维忠
   宋维忠(1912~1963年),安徽省金寨县蔡家畈乡龙门村人。新中国建立后,迁居渑池县城关镇翻身街4号。1938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8年10月,宋维忠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加入红军队伍。1931年以后,历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卫生部卫生员、一二九团营部通讯班长、红四方面军总部通讯员。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部警卫连连长,后又在山西屯
(19121963)
117、武育民
  武育民(1924~1963年),祖籍洛阳武家屯。幼年从艺。1944年日军进犯中原,他到陕西宝鸡、汉中一带演出。1952年转入渑池县普及曲剧团,先任剧务股长,后任副团长兼导演。他人缘好,戏路宽。时剧团新创,人手不足,行当不全,他能导能演,缺啥补啥,演啥像啥。 他最拿手的是须生戏。在《二进宫》中饰杨勃,《刘公案》中饰刘镛、《小八义》中饰阮英、《刘介梅》中饰刘介梅、《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杨晓东、《
(19241963)
118、陆如常
   陆如常(1906~1963),扬中县八桥镇团沙村人。父陆盛福生有3子,如常居长。幼读私塾,后在八桥镇摆设布摊。1933年兄弟3人在八桥镇租房开设永丰祥布店。陆为人正直,热心地方公共事业,1940年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八桥镇保长,并负责通讯联络工作。时民主政府人员与警卫营战士常在其团沙家中住宿。1942年夏,民主政府派他携款往常州购置军服布料,至西夏墅遭歹徒抢劫,险遭杀害。 1945年11月
(19061963)
119、林连登
  林连登(1867~1963),字达科,溪西镇鲁阳村人。华侨企业家,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连登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务农。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马来西亚谋生,初期替富商赶牛车,人称“牛车登”。历尽艰辛,积资垦殖荒地,种植木薯和橡胶。经多年苦心经营,建立了泰诚、泰益、茶园和泰丰四个园区,面积3000多亩,工人近3000人。而后,又开办顺泰和连德两个碾米厂,并在槟城开设连兴和酒厂。宣统二年(191
(18671963)
120、董岚
  董岚,字秀峰,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初六,逝于1963年9月3日,享年70岁。他原是柳江县樟木村人,清光绪年间,其祖父董用舟举家迁至柳州,定居谷埠街。定居谷埠街时帮人打工,摆杂货摊维持生活,后开设一间杂货店,店名“泰和”。他善于经营,业务日益兴旺,成为远近闻名的店家。董秀峰发家后,没有大量购置产业,却把一部分钱用于扶危助人的社会公益事情上。抗日战争期间,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热潮,柳州
(1893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