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51、徐蕴华
  徐蕴华(1884—1962),字小淑,号双韵,徐自华胞妹。7岁能作诗,与父辈酬唱。10岁受学于姐自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吴兴南浔浔溪女学。三十二年初春,秋瑾至女学任教,鼓励其立志成女杰。旋入同盟会。当年夏,秋瑾拟去爪哇,欲与偕往,惜双亲未允,两人皆怏怏不乐。冬,秋瑾去上海,随之转入上海女校就读,助编《中国女报》。翌年五月,出首饰与姐自华同助秋瑾起义。六月,秋瑾殉难后,蕴华悲愤填膺,与姐
(18841962)
152、李永乐
  李永乐(1938~1962),陕西华县人。童年在农村度过。1956年初中毕业,到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长乐西路派出所工作。1960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宵年团。工作认真负责,对所管户勤段的情况了如指掌,鼎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辖区杨家村垃圾成堆,他积极组织群众,并带头拉架子车清运,彻底改变了该村脏乱差的卫生面貌。1961年5月18日,三官庙巷5号居民李培兰突然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他闻讯立即将李送往医院抢救
(19381962)
153、严叔夏
  严叔夏(1897~1962年)名琥,别名普贤,侯官县阳岐人,严复第三子。生于天津,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学堂和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未毕业,被严复召回聘名师在家授课。民国4年(1915年),叔夏在经史、诗文、外语、哲学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已打下基础,学识得到江西心远大学承认,发给国文科特别生毕业文凭。民国8年元旦,与“台湾林”之女慕兰结婚。除到私立福州中学和私立福建学院任教外,闲居在家读书、吟诗、作画,研究佛典
(18971962)
154、宝松
  宝松(1891~1962)宝松和尚,俗名陈开熙,长乐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生于福州,27岁出家,在鼓山涌泉寺受戒为僧。先后任雪峰崇圣寺、槟城极乐寺及林阳寺住持。民国时期,福州名刹开元寺被当作监狱。民国30年(1941)宝松挺身而出,为恢复古刹同当局交涉,虽几经挫折,但毫不气绥,坚持说理斗争,终于使名寺重光。民国36年11月,宝松在修建开元寺的同时,在寺内创建福建佛教医院。翌年,他为募资扩建开
(18911962)
155、勒内-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勒内-儒勒-古斯塔夫·科蒂,出生于1882年3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去世,是一位法国政治家,1954年1月16日到1959年1月8日以无党派独立人士的身份担任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18821962)
156、爱新觉罗·对清额
  爱新觉罗·对清额:爱新觉罗·常宁第四子,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封三等辅国将军,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因病告退。康熙二十年辛酉正月二十八日子时生,母庶福晋萨克达氏,书萨纳之女;乾隆七年壬戌九月初六日戌时卒,年六十二岁。
,满族(17001962)
157、鹿巧玲
  鹿巧玲(1911—1962)乳名“小巧”。女。夏津县人。山东梨花大鼓演员。出身鼓书世家。其父鹿泰兴系山东大鼓著名弦师,人称“花弦鹿”。其母“傅大传”、其姐鹿巧云都是山东大鼓著名演员,在济南等地颇有影响。鹿巧玲自幼随父母学艺,12岁即登台演唱。因其姿容俏丽,歌喉甜美,曲调婉转,声情动人,倍受观众称道,被誉为“鼓界皇后”,成为继“四大玉”后梨花大鼓女艺人中之佼佼者。擅演书目有《鸿雁捎书》《黑驴段》《凤
(19111962)
158、王冰洋
   王冰洋(1909—1962)原名王燮,笔名王峦、边鹰、潘凝等。长清县潘家店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幼年家贫,13岁到济南做童工谋生,同时刻苦自学。1928—1937年,先后在天津《益世报》、山东《通俗日报》、济南《真报》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成都等地,主要从事报刊工作。其间曾编写出版了几十种抗日通俗读物,如《血战垣曲》《大战午城镇》《开荒献粮》《将计就计除间谍》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评
(19091962)
159、许升云
  许升云(1887~1962),本名胄榜,今汨罗市城郊乡人。12岁入永升平班学戏,工小生,自幼学艺刻苦,年轻时即负盛誉。民国3年为岳舞台组班,8年任班主任。15年,岳阳连年天灾战乱,他率班辗转湘西,演出谋生,历尽艰辛。他熟谙巴陵戏内外八功、腔板多变,表演风格独树一派,尤擅长演周瑜戏,人称“活周瑜”。1951年任湖南省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1952年,饰演《打严嵩》中的邹应龙,参加全省戏曲会演获奖,当选
(18871962)
160、刘柬成
  刘柬成(1917—1962)淄博市淄川区黑旺镇朱水湾村人。省农业劳动模范。少年家境贫困,以讨饭为生。“七七”事变后,加入抗日游击小组和青年抗日救国会,经常为地下党组织和抗日部队站岗、 放哨、 传递情报。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村农救会长。为给抗日部队解决吃粮问题,配合八路军胶济大队和地方武装,在洪山、昆仑、淄川一带开展向日本侵略者夺粮斗争,并组织民兵冲破敌人的阻挠,肩挑、背扛,夜行百
(1917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