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71、何燮侯
  何燮侯,诸暨赵家人。1897年,考入求是书院。1898年,选送日本留学,为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之一。190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冶金系,成为第一个在日本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1910年,获硕士学位。曾与留日同学蒋观云、陶成章、蒋尊簋、陈仪、鲁迅等27个绍兴籍留日学生致书家乡,介绍西方重视教育、提倡民主、发展工业等情况,呼吁乡梓兴学求知,赴外学习,增广知识,发愤图强。1908年春回国,任
72、黄长夏
  黄长夏(1882—1961),字炳南,光德镇沙坪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小学未毕业,15岁就开始替人砍树做杂工。25岁那年(1907)他创办了“三和”瓷厂,因此,人称他为“黄三和”。“三和”瓷厂从创办到1956年并入县陶瓷专业联社,整整50年。办厂初期是一间设备简陋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工场,后发展为拥有12间厂房、占地10Q0多平方米、50多个职工的大厂;产品由单一的碗类普通瓷发展为成
(18821961)
73、廖鸿功
  廖鸿功(1878—1961),字勋臣,洵阳县蜀河镇人。其祖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道光初年迁居洵阳县城西关,开“王福堂”药铺,经营药业。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战洵阳,药铺遭焚,于光绪八年(1882)迁居蜀河镇。其父廖宗孝(又名廖魁)为县衙差人。廖鸿功5岁入私塾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县试,成绩优秀。光绪十八年(1892)入县城敷文书院读书,学习刻苦,就读8年,课试皆名列前茅,故每月所得奖
(18781961)
74、李毓蒙
  李毓蒙(1891—1961),字步号,瑞安东山乡(现属城关镇)车头村人。幼家境贫寒,13岁在瑞安城内学裁缝,26岁发明一台铁木弹棉机,不久在村里创办李毓蒙制造弹棉机器厂,从此结束裁缝生涯,专心致力于机械工业生产。1922年春,携机器和双麒麟牌商标图赴北京向中央农商部申请专利权和注册商标,获得照准。是年,工厂发展到50余人,年产弹棉机达200余台,此后产品又相继获上海国货展览会、杭州西湖博览会奖,声
(18911961)
75、丁浩川
  丁浩川(1909~1961)完县(今顺平)东显阳村人。1923年在县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保定特别支部书记,因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潮被校方开除。1929年至1932年在冀县、蠡县任小学教师,并进行革命宣传工作,他的很多学生参加了“高蠡暴-动”。1933年在北平(今北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因参加“左联”活动被捕入狱。1936年出狱后去山东临
(19091961)
76、臧启芳
  臧启芳(1894-1961)字哲先,又字哲轩,号蛰轩,辽宁盖平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1902年人私塾。1905年入日本小学,后改入熊岳公立两等小学堂,1908年毕业;同年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1912年入南京民国大学。翌年,转读北京国民大学(后易名中国大学)商业预科。1916年兼任民大附中英文教员。1919年10月,应文官高等考试,分发北京政府财政部烟酒事处所实习。旋赴美国留
(18941961)
77、魏元泰
  魏元泰(1872-1961),天津的民间艺人。以制作风筝享誉中外,人称“风筝魏”。由于家境贫寒,魏元泰16岁就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魏元泰心灵手巧,肯下辛苦。四年学徒期满,他学会了做扎彩、风筝和其它小玩具的手艺,由父亲给他张罗在东门里大街开了一间扎采铺,起名“长清斋”,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他除了做一般扎彩外,他还细心地、反复地研究观察蜻蜓、蝴蝶、老鹰、燕子等飞翔动物的
(18721961)
78、翟德贵
  翟德贵(1921年~1961年) 艺名春喜,濮阳县郎中乡翟寨人。东路平调戏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1岁参加濮阳县大公团,拜平调艺人刘歧山为师。初唱花脸,因喊腔用力过度,落下仰脖毛病,后改唱红生,因仰脖助声被誉称仰脖红脸。16岁以独角戏《罗成显魂》初露头角,成为大公团唱红脸的台柱。 1942年闹灾荒,大公团解散,翟德贵到安阳、菏泽流动搭班。因时局动荡,翟德贵厌世自践,染吸毒恶习失腔
(19211961)
79、徐朗西
  徐朗西(1885~1961年)号峪云。陕西三原人。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清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以洪门峪云山山主、青帮大字辈,致力联络、发动帮会参加上海光复之役。民国元年(1912年),参加孙中山召开的全国大龙头会议,听从孙中山意见,不复以帮会为号召。二次革命失败,创办《生活日报》,任主笔,又与朱执信办《民意报》,笔伐袁世凯。民国3年(1914年)夏,任中华革命党党务部第五局
(18851961)
80、林黛英
  林黛英(1921—1961)女,演员。浙江新昌人。1931年入大华舞台科班学戏,工花旦。1938年与小生王桂英合作,在宁波中南大戏院演红后到上海。由于她嗓音清丽脆亮,当时有“金嗓子花旦”之称。到上海后,于1940年9月与著名老生商芳臣合作成立标准剧团,至1944年7月先后演出于民乐、九星戏院,聘请编导朱炎、樊篱、乔陵、林椿林、陶贤等进行越剧改革,设立编导组和装置组,编演时装戏《枪毙阎瑞生》一剧运用
(1921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