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陈公哲
  陈公哲(1890年-1961年),在上海出生,祖籍广东中山南蓢榄边茶东村人,父亲到上海经营“粤瑞祥”五金行。所以陈公哲在上海的广东会馆中也有威望。 陈公哲15岁参加健身球社,20岁参加精武体操学校,为精武第一批学员,一直是精武的领导核心人员,与卢炜昌、姚蟾伯有“精武三杰”“精武三公司”之称。加上陈铁生就成了早期的“精武四杰”。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精摄影技术,拍摄了初期精武书籍的照片,并与程子培拍摄了
精武四杰(18901961)
22、刘次枫
  刘次枫(1875—1961),原名刘宗向,略阳县人,长期寓居汉中市。18岁入私塾,29岁考入陕西高等学堂。因勤奋学习毕业为岁试贡生。1909年5月回汉中被聘为汉南中学堂监学兼教员。1911年,刘次枫受省府委派到杭州、武昌考察蚕桑实业农业大学情况,并赴上海为汉南中学堂购置教学图片、仪器。时值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见到同盟会员于右任、邵力子,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张。8月,经于等介绍加入中国
(18751961)
23、杨尘因
  杨尘因(1889~1961),号雪门、烟生,全椒城仙鹤街人,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前清举人杨攀龙之子,小说《新华春梦记》作者。杨尘因自幼聪慧,年14 进学,时值孙中山先生倡导旧民主主义革命,遂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并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受《申报》报馆经理史量才之聘,担任该报副刊,因而结识了在沪做寓公的原北洋政府外交次长唐有壬。唐有壬向杨尘因提供了有关袁世凯称帝活动的
(18891961)
24、谭政文
  谭政文(1910-1961) 最高人民-副检察长。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市)人,1910年4月26日生于兴宁县一贫苦农家。因家境困难,乐成高小毕业后辍学。1926年春,赴广州入国民革命军二军教导师当兵。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后随军上井冈山,编入红四军十二师。1930年6月,被编入红三军团八军六师,任连政治委员、连长。1931年12月后,调红五军团
(19101961)
25、刘廷熙
  刘廷熙,又名绩五,松溪著名中医。清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政和县范屯村,后迁居于松溪城关九曲巷。7岁入私塾,17岁因家庭经济拮据,到农村设馆教书维持生计。20岁参-试考中生员。27岁钻研中医兼营中药铺,35岁行医。他对《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有深刻研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他行医多年,经验丰富,用药稳妥,医治不少疑难病症。尤其运用《白虎汤》验方治疗小儿乙型脑炎,效果显著。刘廷熙不但医术高明,医德亦
(18841961)
26、史沛然
  史沛然(1884——1961),字逢甲,今会宫镇人。沛然9岁入私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汤沟德成商店习商,饱尝老板的-,从此立志要改变旧世道。时闻清廷同ll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悲愤满怀,毅然弃商从戎,到安庆参加新军。由于他在生活上能吃苦耐劳,在军事训练中勤学苦练,不久便升为哨官(排长),并被保送武备学堂深造,因之结识了柏文蔚、常恒芳、郑赞丞、孙少侯、魏曙东等有志之士。光绪三十年,武
(18841961)
27、张高谦
  张高谦(1948~1961年),1948年生于福建省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张高谦出生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翻身解放。张高谦的父亲是副业队长、劳动模范,母亲是互助队长、妇女代表、劳动模范。张高谦的父亲常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告诉孩子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还对孩子们说:“在旧社会,我们穷苦农民世世代
(19481961)
28、施北衡
  施北衡,1893年出生,浙江缙云人。乳名汝福,原名机,字伯衡,后改北衡,国民党陆军中将。浙江陆军小学、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炮兵科及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1916年,参加讨袁军事活动。1919年,入陆军大学第六期,毕业后历任浙江军官教育团教官、第一师炮兵营长、师部中校参谋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十五师参谋长、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等。1928年,调任南
国民党陆军中将(18931961)
29、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概率波动力学的创始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在固体的比热、统计热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着名的薛定谔方程。埃尔温·薛定谔 英文名: Erwin Schrodinger 别名: 薛定谔 籍贯: 奥地利 出生地: 奥地利维也纳 性别: 男 民族: 奥地利 国
(18871961)
30、陈质夫
  陈质夫(1892——1961),名堡壁,号延光,今金社乡陈家新屋人。质夫桐城中学毕业后,弃文就武,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投奔河南李杞才部任第九师参谋长,驻开封,为保护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而荣获市民赠送的“英彭再世”匾额。次年,赴许昌马吉弟处,任第九军参谋长。民国16年(1927年)投冯玉祥部,任第十六军参谋长兼宪兵团团长,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民国19年,蒋、冯大战,质夫乃弃职经鄂返皖,入安徽将校
(1892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