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9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1、李善祥
  李善祥,1880年生于北京,宁波小港李家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曾参加辛亥革命,后来锦州经营垦务,创办生生果园及耕余学院,被誉为“中国苹果之父”。抗战时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以实业家的身份和名望,协助中共党组织活动。辽沈战役期间,协助解放军攻打锦州。1948年将“生生果园”和“耕余学院”献给人民政府。李善祥祖居浙江省镇海县港口村,以务农为业,后靠叔祖父李世亭闯荡上海,赚钱投资,开船号、
著名爱国实业家(18801959)
12、高桂滋
  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陕西定边人。因家贫仅读四年私塾,便辍学去外祖父家的挂面作坊当学徒。1911年在其姐夫郑思诚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入陕西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返回定边,任县保安队队长。1919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将定边保安队改编为连,调驻绥德,高被任命为连长。他对井在陕北横征暴敛不满,秘密联络各县反井人士,准备起事。参加靖国军在胡景翼部任团长的郑思诚支持妻
(18911959)
13、李文楷
  李文楷(1881—1959) ,山西省万荣县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在太原担任《晋阳公报》,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满清政府腐败-的罪行。宣统三年(1911)1月底,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在香港成立了起义总机关“统筹部”,他们派人到新军、巡防营和同盟会员中选拔“选锋”(即敢死队员),“选锋”队员都是思想先进、有胆有识、革命意志坚决的青年。他们在山西籍55名同盟会员中,只选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8841959)
14、陈瑾昆
  陈瑾昆(1887-1959) 中共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法学家。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人,1887年5月3日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农家。6岁起读私塾9年。1903年考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908年,他不顾家庭阻挠,前往省城长沙,到都督府申请官费赴日留学,得以进入东京一所中学学习。5年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1917年7月大学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到北洋政府奉天省高等审
(18871959)
15、郑介民
  郑介民(1897~1959) 原国民党军统局长,陆军二级上将。原名庭炳,字耀全,号杰夫,宝芳乡下水村人。曾在文昌中学读书,十六岁时弃学,后到马来亚当华工。1924年初,返回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未中。后到广州市-长兼警卫旅旅长吴铁城办的警卫军讲武堂学习。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编在步兵科。毕业后,于1925年10月被军校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从苏联毕业回国后曾任第四军政
(18971959)
16、李天柱
  李天柱(1899-1959) 湘赣省军区副总指挥,红八军代军长,革命烈士。 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1899年秋生于耒阳县哲桥乡一户小康农家。其父是清末秀才。幼年父母早丧,依兄嫂生活,曾读于私塾,爱好武术。1920年考入耒阳城北花萼小学读书。1922年毕业后,到遥田乡石仙坪小学任教师,因看不惯当时社会的腐败,后毅然弃文从武。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认真阅读马列主义书籍
(18991959)
17、丘哲
  丘哲,字映芙(1885~1959),广东省梅县松口大黄沙人,生于福建漳州,光绪二十二年(1896)返回原籍。光绪三十二年由谢逸桥、温靖候介绍加入同盟会。1907 年间,曾参加过由孙中山在越南河内策划的饶平黄岗起义;宣统三年(1911)参加辛亥广州起义。后往香港、南洋各地筹备经费支持革命,并在印尼等地进行同盟会革命活动。1911 年9 月,回国参加光复潮州之役,取得成功。民国成立后,丘哲被派往日本公
(18851959)
18、冯泽芳
  冯泽芳(1899年2月20日—1959年9月22日),字馥堂。出生于浙江义乌。农学家、农业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冯泽芳于1899年2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一个农民家庭。家里除经营土地之外,还开设一个小药店,家庭经济还算富裕。冯泽芳童年在本乡读私塾和小学。14岁时考入金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8岁中学毕业。中学毕业后,家中无力供养他上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91959)
19、向培良
  向培良(1905-1959),男,生于1905年,祖籍黔阳县沙湾乡寨头村,笔名培、漱年、漱美、姜蕴、蕴良,在《女师大周刊》上曾使用过静芳、静、青方、白蚁等笔名。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美学家,翻译家。曾在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3年考入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后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攻读。1926年5月,与吕蕴儒、高歌赴郑州创办《豫报》副刊。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向离豫南下,任武汉政府机关报《革命军日报》副
中国现代戏剧批评之父(19051959)
20、颜子俊
  颜子俊,原名福黎,字篆祐,达埔乡达中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父亲以肩挑谋生,家庭贫苦。10岁时,父亲去世,大哥才14岁,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只有母亲为人纺织夏布、裱褙冥纸锡箔得到一点工钱,一家数人连糊口也不够。他只好辍学,和大哥打柴、拾粪,卖点钱补助家用。12岁,经宗亲介绍,到玉斗庆和药店当学徒。他诚实谨慎,深得店主喜欢,但山村小店,生意清淡,除给三餐外,工资甚微。第二年,只得到远离家乡
(1887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