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61、陈国泉
  陈国泉(1895—1957),字孟海,新会县棠下石头村(今属蓬江区)人。父早逝,靠寡母抚养。14岁随堂伯父往香港谋生。打工期间,入夜校学习并阅读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民国13年(1924年),加入筹备香港水货协助工会,工会成立后,当选为主席。翌年6月,省港大-开始,撤回广州,任省港-委员会审理仇货(敌对国的货物)委员会委员。后被派回石头乡开展农-动,其间任乡农协会主席。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
(18951957)
62、张以藩
  张以藩(1906~1957)张以藩,字次鄂,长沙县大苦竹坳(今属安沙镇)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1925年毕业于长沙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青年中学,后人青岛大学商业系肄业,1930年考入东吴法学院,在校时任上海青年会及全国青年协会干事,一面学习,一面工作。毕业时恰在“一·二八”事件后,遂投身难民救济工作。后加入律师公会,在劳资纠纷案中多次出庭为工人争取合法权益,“七君子”之狱时为李公朴出庭辩
(19061957)
63、张辅忠
  张辅忠(1889—1957),字僿无,别号佐时、一仁,余杭良渚镇人。少年时就有志科学救国,家贫辍学,未能遂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到杭州任小学教员。以所得作学费,入安定中学。1913年入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第一期。1916年毕业,任夏超部第八团司药正,驻杭州。1922年,应上海五洲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五洲”)总经理项松茂之聘,任五洲固本皂药厂药部主任。业余时间自修德、英、日三国
(18891957)
64、刘衡三
  刘衡三 (1889—1957)名铨法,号衡三,自称“古愚山人”。文登县(今文登市) 宋村镇台上村人。教育家,建筑工程师。幼读私塾。受维新思潮影响到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从事工程建设。1923年出任青岛私立礼贤中学校长,兼市政府科长。礼贤中学为德国与瑞士民间组织同善教会所办,他在校不领工资,靠兼职薪金生活,亦不信教。鉴于当时旧中国不重视中
(18891957)
65、区寿年
  区寿年(1902—1957),字介眉,罗定县罗镜墟人。 1931年夏天,十九路军增编第七十八师,区寿年被委任为中将师长。1932年1月下旬,七十八师布防于京沪铁路沿线的吴淞、宝山、虹桥及漕河泾等地。日军在上海不断制造事端,甚至提出要中国驻军撤退15公里。国民政府屈从,派何应钦赴上海要七十八师撤出南翔一带。区寿年极力反对,表示如要撤退,宁可辞职回家。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向闸北、虹口、杨树
(19021957)
66、于见龙
  于见龙(1875~1957),字子云,男,汉族,夏津县城东大张庄(原属恩县,今属夏津县雷集镇)人,从堂兄弟排行第八。身材伟岸,赋性豪爽,疏财重义,任侠好友。家境殷实,常有扶危济困之举,施与从不吝惜资财。凡求之者无不慨允,竭诚相助,即穷露乞讨者也概予周济。因之,在高唐、夏津、恩县(1956年撤销)、武城、平原一带颇著口碑,人尊称为“于八爷”。其系“家礼”(青帮的俗称)中人物,辈份较高,但却生活检点,
(18751957)
67、吕和笙
  吕和笙(1886-1957),字大镛,阜南县赵集区会龙乡吕小圩人,进步人士,教师。吕和笙17岁考中阜阳县学庠生。辛亥革命后,吕和笙与阜阳县进步人士吕荫南等赞助国民革命,极力反对倪嗣冲镇压革命党人。曾被阜阳各界推选为代表,与倪嗣冲的县议员谈判,被捕入狱,后经阜阳各界人士营救,幸免于难。民国17年(1928年),在阜阳“四·九”革命-前后,吕和笙同情革命,以担任阜阳人民自卫团团总的身份,掩护和营救了不
(18861957)
68、陆灵素
  陆灵素,原名守民(一作秀民),字恢权,号灵素,别署繁霜、华泾乡姑、黄叶遗孀,女,朱家角镇人,陆士谔胞妹。南社社友。自幼聪慧好学,喜吟咏,善俚曲。在黄炎培所办的广明师范毕业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去安徽芜湖皖江女校任教,与同校任教的苏曼殊、-相识。宣统二年(1910年),与上海华泾刘季平(刘三)结婚。刘季平曾于光绪三十二年清明葬烈士邹容于华泾,因此名闻海内。夫妻双双参加南社。陆灵素不仅能诗善
(18831957)
69、赵羡朴
  赵羡朴(1870~1957)又名赵崇信。蠡县赵家庄(今赵河庄)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考入县学为生员(秀才)。后经县学保送去北京某学堂深造,在准备科举考试时,恰遇战乱,遂同朋友到山东省邱县教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邱县知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审理一刑事案件时,因秉公执法,拒绝上司舞弊,被借故革职回乡。从此他潜心钻研中医理论,义务为人治病,成为远近有名的中医。1937年抗日战
(18701957)
70、李馀
  李馀(1893~1957),字庆轩,桂阳县城郊乡新寨人。少年时,在蒙馆严师和家父的启导下,初步认识百姓疾苦、国家落后、外夷侵侮之根源,懂得为求平等自由,必须唤起民众,发展科学文化为救国之根本。因此,立志长成后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民国初年。考入湖南省南路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回桂阳从事教育工作,民国七年(1918),担任桂阳县镇中小学校长,由于理校严谨,育人精心,因此把学校办理得名声在外,社会欢迎。民
(1893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