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金荣水
  金荣水(1879—1957) 男,又称“矮尼姑”。演员、派场师傅、戏教师。浙江嵊县马塘村人。金初识文字,爱好看传书、唱本,更爱文化娱乐。10多岁时,拜金水清为师学唱“落地唱书”,随师演唱于杭嘉湖和苏州地区。1906年小歌班诞生初,与卫梅朵组班,工大面,演于嵊县、新昌等地。他传奇故事掌握得多,精通各种唱书调,“赋子”、“肉子”、“引子”均有丰富积累,因而就致力于打“路头戏”提纲本。其首创的“一双二
(18791957)
22、邹鹄
  邹鹄(1877~1957年),行名统泮,字芹香,号霄羽,吉安县(现青原区)文陂乡塘南村人。光绪十五年(1890年),十三岁考取郡庠生,光绪二十八年应学使科考,以超等第一名补廪膳生。光绪二十九年考中举人,甲辰恩科进士,是年丁艰未殿试,服阕,奉旨以知县即用,签分湖南,例授同知衔加四级,诰授通议大夫,诰命三轴。他审时度势,疾朝廷腐败,政治-,悖旨未仕,终生乐教。先后担任本县教育养成所所长,高等小学校长兼
(18771957)
23、梁日新
  梁日新(1886~1957年)、梁日盛(1898~1990年),二人是同胞兄弟,佛山松桂里“十二石斋”梁氏后人,梁新记兄弟牙刷公司的创业者。梁日新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排行第四。梁日盛比梁日新小12岁,清光绪二十四年生,排行第六。其先祖原是佛山望族,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梁园”即为其先人园林。由于梁氏后裔几代嗜,家道日渐衰落,至日新、日盛一代已家产荡尽,难以维持生计。父亲早亡,靠母亲和姐姐
(18861957)
24、张致中
  张致中(1902~1957),字本初,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人。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校,进入青年后,奋发自学,博览群书,为国为民严谨执教,是本县人民群众推崇的名流良师之一。 致中为人刚正,厌恶旧政,胆略过人。1931年,他与同窗好友杨兆荣在五里镇初级小学任教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他两不顾当局禁令,带领学生与来镇宣传的中部(黄陵)县高小师生,组织反对日本侵略的-活动,影响宜君县城高小师生亦举行--
(19021957)
25、蔡庆熙
  她是葛健豪的大女儿,是母亲子女中最平实的一个,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但去世后周恩来总理亲临悼念。她这一生里,母亲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她的楷模,她把女儿送到革命队伍后,协助母亲办女校,照顾弟妹的孩子。她明达事理,善解人意,默默奉献,表面看她很平实,但内心是炽热的,是重情的。“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在中共元勋蔡和森这个红色大家庭中,除蔡母葛健豪与向警予、蔡畅“三女杰”外,另有刘昂、蔡妮、李特特、
(18841957)
26、徐天闵
  徐天闵(1888~1957)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原名徐杰,字汉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世居近圣街。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早年就读于安徽高等学堂,与程演生、赵纶士(赵朴初叔父)、江韵高、武作栋、夏雷等同学。学成后于胡竹芗改设之安庆育正小学任教,后奔波设馆授学于杭州、天津等地。民国初任教于安徽省立一师,任教时自编讲义,选编《韩非子》(《说难》、《孤愤》、《五蠹》等篇)、~子》(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18881957)
27、杨刚
  沔城素有四十八庙、四十八井、四十八桥、四十八牌坊之称,可惜岁月无情,渐成传说。尤其是桥,没几座了。叫得出名字的,我只知道双莲桥、司马桥和司金桥,外加一座杨刚桥。杨刚桥诞生于十几年前,显然不在四十八桥之列。据说建这么一座桥,是为了纪念一个叫杨刚的人。用人名做桥名,在沔城还是独一份,陈友谅也没这种待遇。所以杨刚此人值得研究。不要被这个颇有阳刚之气的名字迷惑了,杨刚其实是个女人。听街坊邻居说,她小时候有
(19051957)
28、袁仲贤
  袁仲贤(1904-195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外交部副部长。湖南省长沙县(今望城县)人,原名袁策夷,1904年3月出生于长沙县铜官镇一制陶小业主家庭。青少年时期,先后在长沙县第一高小、长沙长郡中学、湖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22年2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领导了铜官窑业工人的抗捐斗争,协助创办了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夜校,当选为铜官窑业工会执行委员。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19041957)
29、王崇武
  王崇武(1911~1957),著名明史研究专家。1932年至1936年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与邓广铭、王毓铨、杜呈祥、张政烺、傅乐焕等为同学。自1937年起长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力研究明史。河北雄县人。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方向为明史。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硏究所集刊》上发表了明史研究成果,引起很大反响,如《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读高青邱威爱论
(19111957)
30、林卓午
  林卓午(1889~1957年),字叔卿。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福安康厝苏坂村人。父元恺,清举人。当过知县。卓午11岁随父去南昌,在熊氏英文学塾就读,结业后,考入北京邮电学院,不久即加入邮政协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投身革命,在武汉大元帅府交通部工作。民国2年(1913年),重返北京邮电学院续读,次年毕业。先后在福建三都澳、马尾、惠安、厦门、福州等邮局工作,参与组织邮电
(1889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