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21、向传义
  向传义(1886—1955),字育仁,四川仁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肄业、日本法政学校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任蜀军总司令部第1团1营营长。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5年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参谋。1916年7月任川军第5师9旅17团团长。1918年5月任四川靖国军独立第1混成旅旅长。1919年任四川靖国军第3师师长。1920年辞职,1927年2月任
(18861955)
122、杨万鹏
  杨万鹏(1895~1955)字昆生。石泉县杨柳坝人。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二弟杨万程(云阶),解放前,任石泉中学校长,安康行政督察员;三弟杨万里(字云峰),解放前曾任石泉县参议会参议长,解放后被镇压。建国前,杨昆生从西安高中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队连长、营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后,历任省参议员、石泉保安团团长、县保安大队大队副、大队长、县建设局长、石泉县参议会参议长、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石泉县
(18951955)
123、金祖同
  金祖同(1914—1955),字寿孙,金颂清四子。幼承家学,聪慧过人,10余岁时就与章太炎谈殷墟论甲骨。郑逸梅称其“美风仪,擅辞令,早年即头角峥嵘,渊博如老儒”。1936年东渡日本,师从郭沫若,进一步研究甲骨文。郭沫若的《殷契粹编》就是那时在其大力协助下完成的。郭沫若在《殷契粹编》序言中说:“祖同金君,亦有志于契学,而拓墨之艺尤精。渡日以来,于此邦藏家所蒐甲骨,拓存殆尽,其用力之勤且专,良属后起之
(19141955)
124、王春荣
  王春荣(1892—1955) 男,琴师。浙江嵊县施家岙村人。早年当过佛教忏师,会拉板胡,有一些乐理知识。女子越剧创始人王金水是他胞兄,1923年受兄之聘担当第一副女班琴师,曾为施银花等艺徒教唱又操琴。1924年1月,第一副女班入沪在升平歌舞台演出,是他操的琴。1925年,他随第一副女班在嘉兴演出绍兴大班戏《二堂放子》等,他按绍班曲牌[三五七]、[流水]、[二凡]伴奏,首次将大班曲牌引进女班。当时
(18921955)
125、刘杰
  刘杰(1887—1955年),男,长武县朱成区(今巨家乡)车圈村人。自幼家境贫寒,给富户人家放羊、拉长工。流落平凉、兰州做小生意。民国初年,投身甘军队伍当兵。后回县城摆摊卖布。省吃俭用,略有积蓄,经营杂货店一间。他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同情怜悯穷苦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长武一带大旱饥荒,他把24串铜钱散给饥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逢天旱薄收,他把家存的粮食借给饥饿断炊的穷苦人家,还
(18871955)
126、张超南
  张超南(1876-1955),原名海楼,字蟹庐,福建省永定县岐岭乡陈东窑下村人,居住启宇楼。清末民初官员,灯谜界知名人士。清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祖为教书老学究,父乃湖南辰州府官吏,岳父为辰州府知府。张超南幼有神童之名,2岁在怀抱中就识三千余字,4岁能背《千字文》、《千家诗》,5岁能读《四书》,县过目不忘。光绪十年(1884),9岁时,经其父的幕僚指引,参加县、府、院三试,中秀才
(18761955)
127、陈家楫
  陈家楫(1901~1955年),字如川,号作舟,别署一叶,泉州承天巷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生。青年时在集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继入上海大学美术科深造。毕业后,立志办学,回泉州与同学商请晋江县商会会长傅维彬协助,多方筹措经费,于民国13年(1924年)在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后街土地巷)创办泉州溪亭美术专科师范学校,聘请教师五六人,陈家楫为校长,兼授书法、篆刻和西画课。首届招收学生30余名
(19011955)
128、顾润桐
  顾润桐,凤溪镇人。家庭世代经商,成年后独资在凤溪镇开设正康粮行、棉花行、碾米厂、南货店等企业。由于经营逐渐扩大,曾有“顾半镇”之称。民国27年(1938年),凤溪成立人民抗日自卫队,向自卫队捐赠轻机枪一挺,七区建立抗日自卫队常备队,又捐赠步枪30支,手枪2支。其时部队给养十分困难,顾润桐大力资助部队所需物资。常备队改番号为淞沪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后,来往联系人员极多,其食宿都由正康粮行负责,受到抗日军
129、张善和
  张善和张善和(1889~1955年),字克庸,连江县敖江乡毗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早年就学福建武备学堂、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后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后又赴日就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青年时代,张与革命党人吴适、陈复良关系甚密,倾向革命,追求民主,曾参加过护法运动等。民国12年(1923年)冬,善和出任连江县知事,颇有政绩,推行新政,整理钱粮积弊,减免赋役和苛捐杂税,勤政廉洁,发现扰
(18891955)
130、黄颖成
  黄颖成(1877~1955)黄颖成,字佩囊,号栗园,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自幼聪慧过人,13岁中秀才入县学深造,时人誉为神童。他精通六艺,尤擅长史学,议论精辟,文章流畅。颖成深受孙中山革命理论的影响,宣统三年(1911)赴省应试时,革命思想不觉形诸笔端,结果试卷被淘汰,后房师知府张某查阅落选试卷中,发现颖成所写文章,盛加赞赏,而荐于学使,收为秘书。辛亥革命后归里,先后任
(1877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