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1年出生的名人介绍
1、何锡祥
  何锡祥,1951年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一户农民家庭。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生活较困难。他只在乡村小学读了几年书,便辍学回家务农,帮助家计。但他不放松自学文化知识。15岁时,生产队开办工读班,乡亲们见他有一定文化知识,举荐他为教师。他工作认真负责,不但教孩子学文化,而且利用课余、星期天和节假日,领着学生打扫全村环境卫生,帮助五保户、困难户和军烈属拾柴、抬水、洗衣服和理发。乡亲们对何锡祥和他的工
(19511979)
2、戴汝为
  戴汝为,云南昆明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师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至今。1980年作为国家首批派出赴美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模式识别大师傅京孙(K.S.FU)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际自控联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3、包起帆
  包起帆。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大学学历,2005 年6 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党的十四、十五、十六、-代表。4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21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布鲁塞尔、北京等国际发明展
港口装卸工具发明家
4、陈赛娟
  陈赛娟(女)(1951.05.21-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与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5、黄蔚德
  黄蔚德(浏阳花炮制作工艺)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创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相传在1400年前,南川河两岸时闻有人被山魈所害,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被惊扰得龙体不安,遂下诏全国求医。出生于湖南浏阳南乡的李畋费尽苦心研制出爆竹,用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竹”之声,来驱祟避邪,保护一方平安,被唐太宗敕封为“爆竹祖师”。清雍正登基,要在元宵节燃放
浏阳花炮制作工艺传承人
6、郭俊
  郭俊(1951~1982),河北省武邑县人。出身于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家庭。自幼读书,性聪慧。1969 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插队,进行劳动锻炼。1971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郭俊到部队后,被分配在农场当战士。他不计较工作环境和条件,坚决服从命令,叫到农场就到农场,不讲二话。在农场中,他赤脚破冰整秧田,脚冻麻了不吭气,挑秧把肩膀磨破了不叫痛,拔稻田杂草手脚溃烂了咬着牙坚持干。有人问他:“像你这样出
(19511982)
7、李献西
  李献西,汉族,广西玉林人。1951年2月入伍,1953年7月入党,营职干部。历任护士、班长、排长、副参谋长等职。1953年2月以军医身份入朝作战,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及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等。荣获嘉奖2次、物质奖励3次。1969年,在11师32团政治部工作,1976年3月,转业到临夏州-任民警科科长,1983年任武警临夏州支队参谋长,1991年退休。1951年2月
8、崔向群
   女,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12月生于重庆市万州,籍贯山东博兴。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 负责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为中国在大样本天文学特别是宇宙大尺度结构、暗能量探索和银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
9、沈岩
  沈岩,医学分子遗传学家。1951年10月19日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1989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人类遗传疾病基因识别、DNA诊断和疾病分子机理研究。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牙齿涎磷蛋白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乳光牙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
10、王成善
  王成善,地质学家,1951年11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并获硕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曾任成都理工大学校长。主要从事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白垩纪古环境与古气候、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和含油气盆地分析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提出了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事件)原创性观点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