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1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41、王雄
  王雄:少将,原名王声仁,1901—1951,会文镇新科村人,黄埔一期毕业,1936年10月授予陆军少将,历任虎门要塞总台长、上海警察总队长、琼崖守备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等职,1947年当选-代表并任文昌县县长。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别字镜波,别号惠吾,海南文昌人。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及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毕业。家世务农,经济中等。琼州中等师范肄业后,充任新加坡学海小学教员。1924年初任中央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19011951)
42、何柱彬
  何柱彬(1900-1951),字乾楚,番禺县沙湾镇人。1917年在广州广府中学就读,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27年毕业,同年返广州任教于广东国民大学。1930年起,先后任南京税警团和宪警处军需。1932年,父何与柳及二兄何柱保双双病重,何柱彬即弃官回乡,接掌父业,经营何生利农场。1937年前后,何生利农场除本身拥有番禺沙田6000亩外,还向顺德、新会、中山县及本乡留耕堂和部分地主佃耕大量
(19001951)
43、甘绩熙
  甘绩熙(1886~1951),字朝清,号没清、芟胡,寓意反清,别号戎马书生,湖北利川团堡人。辛亥革命志士。甘绩熙幼年丧母,父为私塾教师,他从小习读,聪明过人,性好武侠。一日,甘绩熙攀上学校窗户玩耍,被老师撞见,责对一联:“双脚落下地”,甘绩熙随声应对“一翅飞上天”。其聪慧过人,深受老师喜爱。在施南府初级师范学校学习时,曾参加留日同盟会员张荣楣、日知会会员余庆之两老师所组织的“竟南”学社,初受革命思
(18861951)
44、徐会之
  徐会之(1901—1951),字亨,别号容庵,总路嘴镇宋坳村河边徐家。三岁丧父,随母王氏寄居外祖母家。先在当地念私塾,后进黄州高小、中学堂。继肄业于武汉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和中法高等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恽代英和林育南领导的武汉学生联合会和湖北教育研史会。1923年2月,参加了京汉铁路大-。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1924年3月,徐由中共党组织武汉地区负责人包惠僧、马念一的推荐到广
(19011951)
45、邓玉麟
  邓玉麟(1881—1951年),原名邓世泰,字炳三,今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大石桥人。邓玉麟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受尽欺凌,两个姐姐早嫁,父兄饿死。他十四岁就辍学,以苦力奉养母亲,并投奔野三关镇上为司厨屠夫当助手。母亲病故后,他将其抬回大石桥求地安葬,遭到地方族中豪强干涉,大雨淋尸,他扶棺长叹:“百姓死无葬地,此世道不改,我辈怎生!”窘迫的环境,使他养成了不畏-和豪爽、耿直仗义、勇敢的性格。清光绪
(18811951)
46、杨宝山
   杨宝山,1919年生于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父15岁时就给地主扛活,由于长年劳累成疾,在杨宝山幼年时代,吐血身亡。母亲生下杨宝山七兄妹,有三个妹妹夭折。母亲由于长年患病无钱医治,于1939年病逝,遗下兄妹四人在苦难线上挣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杨宝山于当年9月加入八路军一四一师四二二团二营五连当战士。1947年5月在围困长春时,在拦截敌军往大南屯运送弹药的伏击中,他首发
(19191951)
47、靳云鹏
  靳云鹏(1877—1951)字翼青。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邹县(今邹城市)苗庄人。他出身农民家庭。父早亡,靠其母邱氏卖煎饼、当奶妈为生(靳母作过潘复的乳母)。8岁始入私塾,不久辍学。1894年(光绪二十年) 18岁时,被招募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的“新建陆军” 。4年后,被选入附设炮队随营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任教习,深得该学堂监督段祺瑞的赏识和器重,后列为段手下“四大金刚”之首。1909年(宣
(18771951)
48、鲍罗廷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苏联威特比斯克省人,1884出生。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属布尔什维克),1906年当选为党的四大代表。1906年此后几年,在美、英等地的俄国-者中间活动。十月革命后回到苏俄,在外交人民委员会工作。出席了共产国际一大和二大,并于1921年1月出任共产国际驻柏林特使。人物经历鲍罗廷生于俄国西部一个犹太人家庭。年轻时曾当码头工人,1903年加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1
(18841951)
49、石磊
  石磊(1892~1951年)原名东坡,字笑凡。石后乡石厝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父石思善在莆田教会任牧师。是年,石磊11岁,随父在莆田进群小学读书。宣统二年(1910年),进福州青年会中学就读5年。民国5年(1916年),在友人资助下远渡重洋,在美国爱乌州大学就读两年。1918年,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两年半;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民国10年,石磊学成回国,应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为
(18921951)
50、李凤英
  李凤英,女,1925年出生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东大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全家七口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靠李凤英父母给地主耪青、扛活勉强维持生活。李凤英13岁时被卖给河南营子村一个姓张的人家当童养媳,遭受欺压和-。1946年夏季第七区工作组到各乡村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清算反霸。此时,李凤英受到党的教育,知道了男女平等的政策,她决心摆脱旧的婚姻制度,与张家断绝关系,于1947年春回到东大吐娘家
(1925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