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1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01、蒋超
  蒋超(1894~1951年)蒋超,字其陞,号逸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出生,大田县广平镇五峰村人。历任中、小学教员、大田县民团广平分团团总、大田县保安大队长、国民党大田县监察委员、广平区分部书记、大田县参议长、福建省参议员等职。民国7年,蒋超与郑春龙等人发起筹款买枪,组建大田县民团广平分团,担任分团团总。民国15年他与施同寅、林维邦等人倡办全县第一所中学——大田县初级中学(现一中前身),
(18941951)
202、田紫荣
  田紫荣(1899~1951),字荆瑞,商南县试马镇大坪村人。小学毕业后,即考入陕西省甲种农业学校学习。修业未满,又考取北京国际大学。民国十六年(1927)秋又由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自此回到家乡,20余年来跻身于学界、政界,成为商南县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上层人物。田紫荣在教育界先后任商南县职业学校教员、校长,女子小学、民众小学校长,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初级中学校长等职。在政界历任商南县西区(永青)区长,
(18991951)
203、张枫庭
  张枫庭原名张维铭,民国时期,松溪县北路大恶霸。他祖籍江西临川,清光绪廿二年(1896)出生于松溪城关,粗识文字,曾在福建省陆军混成团第一支队随营学校当过学兵。民国16年(1927)祖墩乡豪绅伊模田组织民团,聘他为教练。由于他善阿谀奉承,骗取信任,不久提升为副团总。他还仗懂得一点军事,渐渐不把伊模田放在眼里,私自招纳外地逃兵和本地惯匪、流氓,充任民团大小头目,作为心腹帮凶。并煽动民团闹事,把伊模田气
(18961951)
204、许辑堂
  许辑堂(1897一1951),字熙瑞,晚号漱石主人,今枞阳镇五谷井庄人。辑堂9岁入私塾,能作联语,师奇之。13岁抄录《戴南山集》全卷,小楷端秀。16岁考入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成绩卓异,被选为留日学生,因家贫未能东渡。及长,从邑中名士吴闿生、马其昶、李德膏游,得闻桐城文派绪论。并与范文澜、高步瀛等为契友。民国政府教育总长许士英慕辑堂名,请教其子;迨其组阁,欲聘辑堂出仕,辑堂莞尔谢之。此后,两人交谊益深
(18971951)
205、袁明三
  袁明三(1913~1951年),又名袁淑光,普东镇袁家屯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明三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袁明三奔走于即墨西北乡一带,联络有志之士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他的家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联络点,一家人都积极从事抗日活动。他家因此曾多次遭受日伪军和顽固派的洗劫,兄弟姐妹子侄6人惨遭杀害。1942~1945年,袁明三任即墨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七区区长。
(19131951)
206、刘进先
  刘进先(1897~1951.4.15) 绰号“五阎王”。国民党员。涧池镇人。民国15年(1926)后,历任涧池铺团总、乡长、联保主任、常备团队长、东区保甲督导员、镇长等职。他任职20多年间,凭借职权,残害百姓,恶贯满盈,先后逮捕、杀害陕南人民抗日第1军和爱国进步人士16人,残害无辜百姓2人,逼迫致死人命7人。民国25年(1936),何振亚率陕南人民抗日第1军攻打涧池时,他强拆民房,修筑工事,率部顽
(18971951)
207、章鸿钊
  章鸿钊(1877—1951),字演群,号演存、爱存,笔名半票,吴兴(今湖州)荻港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取秀才。二十七年入湖州安定书院和爱山书院就读。秋末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东文书院。三十年赴日本留学,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理科部。三十四年毕业后又进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宣统三年(1911)6月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回国后应聘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地质学讲师,是我国主讲
(18771951)
208、汤日新
  汤日新(1897~1951),字又斋,江西省广丰县大南乡人。民国16年(1927),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由恽代英介绍考入广州中央学术学院深造,并考取县长,分派浙江省民政厅学习。因成绩优良,经厅长朱家骅推荐,17年出任绍兴县长,连任至22年。在绍兴任职期间,清廉自守,重视地方公益事业。为保护绍兴县农田水利,呼吁地方人士发起重修三江闸,并数度晋省面陈,得建设厅长曾养甫赞同并拨款支持,使三江闸
(18971951)
209、张星烺
  张星烺(1888-1951),字亮尘,江苏泗阳人。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尤以研究中西交通史名世。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出身书香之家。其父张相文(1867-1933)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星烺幼年好学,10岁时,已读完“四书”,并读《左传》、《薛福成集》等,每天坚持写日记。光绪二十五年(1899)1月,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留学班。后又考取天津北洋大学,学习理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
(18881951)
210、林几
  林几(1897~1951年)字百渊,侯官县怀德坊(今鼓楼区)人。民国5年(1916年),赴日留学。翌年,因参与爱国活动-回国。民国7年7月,考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4年后毕业留校,专攻病理学。民国13年,发表《收回领事裁判权与法医学之关系》,指出收回法权乃当务之急,“改良法医应成为司法革新目标之一”。林几的观点获得政界、司法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同年底,赴德国留学。民国17年,获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1897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