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41、杨文忠
  杨文忠(1901~1947),1901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四方山下杨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五口人,仅一亩多山地,主要靠父母帮工为生。杨文忠少年时给地主放牛,稍大一点,又当长工,亲身体验过受剥削、受压迫的苦楚。1926年,在武汉读书的共产党员阳协堂受党的派遣,返回大悟山区,秘密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工作。杨文忠听了宣传,感到他讲的道理说出了他想说而不会说的话,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从
(19011947)
42、徐生芳
  徐生芳,又名来生,1914年5月8日生于山西省赵城县(今洪洞县)小李托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只求学六年,但聪明好学,品学兼优,22岁便在大李托村小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丧权辱国。徐生芳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联络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籍,立志为国雪耻,经常在群众中宣传抗日,在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1936年红军东征时,徐生芳散发一军团各种传单100多份,
(19141947)
43、马文通
  马文通,1924年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县焦庄户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连年的军阀混战,加上地主恶霸的剥削压榨,一家四口守着仅有的那点山坡地,难以维持生活。不得已,母亲只好领着他和哥哥挖野菜采树叶,凑和着填饱肚子。尽管这样,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以后,两个妹妹又相继降生,从此家里穷得更是揭不开锅了。1933年,日军的铁蹄踏进了我冀东大片国土。他们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马文通的一家也和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在阶级剥
(19241947)
44、郭少伯
  郭少伯,1901年出生于北京市通县老庄户村。3岁时死了父亲,母亲-给人家当奶妈。孤儿寡母像断了线的风筝,在饥寒交迫中飘摇。为了生活,不得已母亲带着郭少伯改嫁到通县南刘村王家。13岁时,郭少伯来到通县马驹桥史村扛小活。因为年纪太小,所以东家只给饭吃,不给工钱。过了一年,他14岁时,已经能随长工干活了,跟车、拉墒、上垫脚,样样杂活都能干。郭少伯手脚勤快,性情爽直,不畏-。一天,东家的儿子和其他几个富家
(19011947)
45、谭云保
  谭云保,原名谈喜元,1910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西头村。1930年在鄂豫皖苏区参加红军。193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作战,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45年夏初,谭云保担任八路军河防支队参谋长,从豫北转战到山西的灵石。他带着两个连的兵力与日军周旋。一天,他接到了侦察员的报告:日军有一个小队要出城“扫荡”。他急急忙忙拉起队伍
(19101947)
46、韩广聚
  韩广聚,字文萃。191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掖县崖头韩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在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掖县城师范学校。他在学校读书时,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表现出对当时黑暗社会,对人剥削人制度的不满,并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活动。1932年4月,韩广聚秘密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韩广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生涯。1935年,韩广聚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掖县麻渠村小学担任教师。尽管-十分严重,但韩广聚
(19141947)
47、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民国元老之一。他出身书香世家。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考入安徽大学堂。次年到南京与赵声等人组织强国会,继而考入安庆武备学堂。后赴芜湖任安徽公学体操教员,与同校教员-等组织革命团体岳王会,立志反清。后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任新军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受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委派,赴南京策划“光复”,任镇江军政府
(18761947)
48、黄蜀澄
  黄蜀澄,名遵乐,字淑成,后更名蜀澄,1906年出生于重庆市璧山县定林乡一个乡绅大家庭。幼时在县第二小学和县立中学读书。1925年夏县中毕业后,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只身乘船经汉口到达北平。1926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科就读。1926年3月中旬,正当北平人民痛吊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际,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即3月18日北平人民声讨段祺瑞政府的爱国大-中,黄蜀澄的同乡同学陈调元被枪杀,
(19061947)
49、杨子荣
  传奇战斗英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1947),宁海镇嵎岬河村人。民国34年(1945)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民国18年(1929),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迁往安东谋生。12岁的杨子荣,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
传奇战斗英雄杨子荣(19171947)
50、施介
  施介,名汝显,字介庵。1909年出生于云南省洱源县凤羽街一户贫苦的白族农民家庭,6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不久弟弟又夭逝,接踵而来的不幸,使他成了孤儿。幸好三婶是位明事理的好心人,把他收留抚养,7岁时送他上私塾,三年后转入凤翔两级小学校读书。施介虽是个涉世不深的少年,但他知道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5年,16岁的施介以优等生毕业。施介毕业时,正是云南地方军阀战乱时期
(1909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