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71、杨心如
  杨心如(1868—1946)名兆蓉,字正乐,号心如,南蓢翠亨村人。少时立大志,好读书,过目不忘。与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并称“翠亨四杰”。常与孙中山谈论天下兴亡大事,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活动,不图功名,将自己九成的产业捐助作起义费用,负责奔走中山、澳门、香港、台湾之间联络革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和陆皓东在广东发展兴中会会员,其通过孙中山介绍,加入兴中会并投身广州起义筹备工作,不惜变卖家产
(18681946)
72、刘作孚
  刘作孚,原名清树,字忠本,号谷成,1911年1月25日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太常乡困草坪村。1929年春,刘作孚考取湖南省第八联合中学。就在这年夏天,他家里的房屋被土匪烧光了。社会的动荡,生活的困窘,迫使他发奋求学,以期有所建树。1932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平民国学院免费生。在校期间,他积极抗日救亡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31日,北平各校师生为追悼在去年一二九运动中牺牲的郭清,抬棺上街-
(19111946)
73、陈润霖
  陈润霖,字夙荒,号立园,在城厢青石街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十九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二十四年,就读湖南岳麓书院,与陈天华、杨伯笙同称“新化三杰”。吏器其才,于光绪二十八年被选为湖南省第一批官派出国留学生,入日本弘文学院习师范。学成归国后,任常德府中学堂学监。陈润霖认为培养人才应重视基础教育,而当时全省仅有省立小学8所,遂锐意兴办私校,变卖全部家产及其母亲的嫁奁,于光绪三十二年在长沙创立楚怡小学
教育家(18791946)
74、熊从周
  熊从周,字心畲,1878年5月4日出生于云南省新兴州玉溪县桃源乡麻栗树村。父亲熊玉柱,清朝进士,儿科医生。熊幼年读私塾,刻苦好学,成绩优秀,是清朝文生。清朝末年,熊从周在玉溪大营街开中药铺,为群众治病。1911年(宣统三年),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云南于9月9日夜响应起义,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全滇光复后,政局统一,地方秩序恢复如常。这时四川同乡会向云南省政府请求派兵援助,拯四川人
熊从周 (18781946)
75、胡达明
  胡达明(1913~1946),乳名寿祺,原名治安,曾用名胡通、胡寿、-甫、胡亦然、吴刚,1913年4月26日生于陕西省蓝田县孟村乡胡家村一个贫农家庭。他出生12天,父亲即患病去世,母亲守寡种田纺织,抚儿度日。祖父系清末武举,胡达明幼时聪慧,6岁跟祖父识字,7岁入本村私塾,六年之后进入巩村乡立小学。蓝田县1926年已有党的活动,随之农民协会建立,李仁轩、蔡子伟、汪锋等在东川举办青年训练班,宣传革命理
(19131946)
76、谢真
  谢真(1889--1946)早年名振鹏,字祖尧,清宝庆府(今邵阳市)新化银溪人。青年时代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后入明德学堂。民国初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明德中学主事,1919年起任代校长,1925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毕生以教育为职业,对明德中学和第一师范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被选为“国大代表”。1946年10月10日病逝于长沙湘雅医院。从湘中山区走出的留学生谢祖尧于清
(18891946)
77、王道廉
  王道廉,1923年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天福山镇西北岔村一户农家。在王道廉年幼时,他的父亲因操劳过度,无钱医疾,过早去世。家计全靠母亲一人竭力支撑,原本清贫的家境,日子过得愈发艰难。王道廉生性聪慧,从小懂得体贴母亲的辛酸,六七岁时就开始上山拾柴,帮助母亲干些零活。母亲看他是颗好苗苗,千方百计节衣缩食,借钱供他上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家庭的不幸遭遇和清贫的生活,使王道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德和倔强
(19231946)
78、林冲
  林冲,又名文光,字觉魂,1916年3月生于广东省东莞厚街双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又没有兄弟,随着母亲,孤儿寡妇以编织草席为生。1938年11月,他参加中共东莞中心县委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部队改编为二大队,他当了班长。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0,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妄图聚歼曾生、王作尧部队。我部-冲出敌人包围圈,向海
(19161946)
79、朱志明
  朱志明(1918—1946)字寿亭,原名朱永福。寿光市前下舟村人。南京东方中学毕业后, 于1937年返回家乡,在本村组织青壮年成立抗日自卫团。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独立二团, 任三连副连长。1940年率两个排在博兴王文庄与日伪军激战,取得重大胜利。1942年任清河军区特务营长。他善于研究枪械,曾成功地将迫击炮改为平射。1946年任渤海军区七师一团副团长,
(19181946)
80、卢克敏
  卢克敏,原名卢保胜,祖籍在广东省东莞县城戴屋庄,191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1931年,14岁的卢克敏随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弟弟,回到东莞生活。1932年7月间,小学毕业的卢克敏由于家贫而无法继续升学,先后在石龙镇一间盐店和莞城一间杂货店当学徒。他勤奋好学,工闲之余常手不释卷。他这种发奋苦读的精神,使房东深感其是可塑之材。于是得同村房东资助,卢克敏1934年考进了东莞中学,1937年初中毕业后又考
(1917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