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81、范旭东
  范旭东(1883—1945) 永利公司总经理,化工实业家。原名范源让,湖南省湘阴县人,1883年生于湘阴县城东郊泛爱坪。13岁时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参加维新运动。1900年东渡日本攻读应用化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1911年学成回国,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秘书,并开始创办化工企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1912年3月赴欧洲考察盐务。1914年创办中国当时最大的精盐生产企业——久大盐业公司,自
(18831945)
82、陈夏常
  陈夏常(1880—1945),字谦夫。慈溪丈亭下陈村人。(现属余姚市)。家有薄产。父近三,为人高雅,有学问,善画梅,自号伴梅。有三子,谦夫行二。自幼受家教熏陶,敦品力学;及长,学习勤奋,成绩斐然。陈谦夫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浙江慈溪丈亭下陈村(现属余姚),家中薄有资财土地,幼时受家馆教育。16岁应童子试;17岁学商;18岁弃商复就学,在宁波偕我公会从美国人费佩德博士学英文。后进宁波崇敬学堂
(18801945)
83、西奥多·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还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的作品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诚实、大胆、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德莱塞出生在印第安纳州一个破产的小业主家庭。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中学没毕业就去芝加哥独自谋生。1889年,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一年后再次辍学。1892年,开始了记者生涯。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而《美国悲剧》则是德莱塞
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18711945)
84、温翊俊
  温翊俊(1913—1945),1913年出生于广西陆川县乌石乡旺岭村一户贫农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尽管家境贫穷,父亲还是省吃俭用送他到村办小学念书。1933年夏,他高小毕业;同年秋,考入陆川初中。家里本无力供他上学,但因他求学心切,父亲找到族长请求资助,获得了每年2000铜元的补助。进入陆中后,温翊俊刻苦自砺,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优秀,数学成绩更是拔尖。陆川中学是陆川革命的摇篮。早在1926年
(19131945)
85、张世聪
  张世聪(1909~1945),乳名云生,字学明,1909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白石水(今广西浦北大成)勾刀水村的一个小康家庭。他家世代以农为业,到了父辈兼营商业,生活稍为宽裕。后因匪乱,其父被匪劫持,拿不出赎金而惨遭杀害。年幼丧父的张世聪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全靠母亲操持,家景渐窘。他8岁开始读私塾,学习勤奋,成绩很好,1928年7月考入广东省立第十一中学(今廉州中学)。由于他聪颖好学
(19091945)
86、黄祖轲
  黄祖轲,号立三,1892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乡黄家门的一个地主家庭。1912年2月初,黄祖轲在东山乡和有志青年徐履仁一见如故,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相约外出求学。当时徐履仁家境穷苦,无法筹集学费,黄祖轲慷慨解囊支持,两人于是年赴武昌考入武汉中学。在武汉,黄祖轲目睹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取豪夺,无比愤怒,常写进步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得到了校长董必武的赏识。在董必武的教育培养下,黄
(18921945)
87、谢金栋
  侨贤谢金栋阮道明 文 谢金栋的父亲谢树坤,连江县城关西北街人,于1912年8月与胞兄谢树德赴新加坡谋生。1921年,谢金栋出生在新加坡小坡勿拉士巴沙律。伯父谢树德当过船员、水手长,后经商。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谢树德积极响应侨领陈嘉庚成立“抗日救国筹赈会”的号召,发动大家捐款献物,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事业。谢金栋小时候深受伯父爱国思想的熏陶,经常跟随父母、伯父等回故乡连江县城,探亲
(19121945)
88、黄惠芳
  黄惠芳(1919~1945 年),女,从化街口镇城内人,出身于富裕家庭。民国27 年(1938年)夏,她在从化读完初中后到广州读高中。民国28 年,参加抗日的群众组织—群策救亡会。同年秋,在温泉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 28 年(1939 年)11 月,黄惠芳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前往曲江参加省妇女干部训班。民国29 年1 月,参加地下党发动的战时宣传队,到马坝、乌石、英德、清远、花县等地,开展抗日救国宣
(19191945)
89、李维屏
  李维屏(1900~1945)又名维平,化名党益民。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1921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华县私立咸林中学。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魏野畴当时执教于咸林中学,向学生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李在魏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初任青年团华县支部书记,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6年3月18日,参加了在天安门举行的抗议日、美、英等八国“最后通牒”大会和
(19001945)
90、焦子静
   焦子静(1878~1945)原名冰,字子静。陕西富平人。少年时随父到西安读书。从清光绪十七年(1891)起,即到其父负责的陕西按察使司驿传房学吏事,时年还不满13岁。二十二年(1896)春,秦、晋两省驿站交接公文时发生重大失误,陕西巡抚端方怒而追查此事,驿传房诸人均不敢前往应对。焦子静挺身而出,面见端方,对答如流。端方由惊奇而器重,焦从此名闻省城,被正式任用为驿传房经承,兼管三原驿站。他性情豪爽
(1878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