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1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81、魏拯民
  魏拯民(1909~1941)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关有维,字伯张,山西屯留人。1918年入私塾读书,1922年考入县立高小,1925年考入省立太原一中。中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夏,考入北平(今北京)私立宏达学院学习,同时开展革命工作。193O年l1月,受党组织指派考入安阳军校。1931年4月,再次赴北平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19091941)
82、左明
   左明(1902~1941)原名廖宗岱,又名廖作民、廖新,号菊阳,又号左明。陕西南郑人。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对八股文颇为反感,和同学何挺颖等暗中阅读《新青年》《改造》《努力》等书刊,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使他深受启发。1923年5月4日,联立中学联络南郑中学、职业学校学生--,左领队高呼:“反对二十一条!”“-!”-队伍冲进汉中道尹公署,左和道尹王秉坤据理辩争
(19021941)
83、王搢
   王搢(1870—1941),字缙绅。西充县占山乡人,生于书香门第。15岁中秀才,之后被保送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中拔贡。创建西充团练,主持全县赈灾事宜。辛亥革命后出任县革命军政府督办,并任团练局局长。他率团丁去大全场歼匪,使匪徒无一漏网。 1912年秋(民国元年)王搢任阆中县知事。1913年(民国2年)又调巴中县知事。初到任时,素衣下访,审办了不少奇案。届满离任巴中
(18701941)
84、梁希贤
  梁希贤(1898—1941),字哲生,原名粱梦瑞,市城区黄堡镇梁家原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国民军抗日爱国将领。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担任国民军营长的梁希贤积极主张抗战,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全营官兵参加了“淞沪抗日保卫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梁希贤身负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归队后,任国民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驻防陕西渭南赤水一带。28年(1939)9月,梁希贤调任第八十军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18981941)
85、廖海涛
  廖海涛(1903~1941),福建省上杭县人。烈士。民国18年(1929年),他参加著名的上杭人民武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杭(上杭)代(代英)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3年10月,他任闽西南红军第七支队政治委员。主力红军长征后,他领导杭代地区党政干部和游击队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粉碎国民党当局对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围剿”。为了支持部队,他动员家庭把仅有的财产全部变卖,为游击队提供给养
(19031941)
86、汪亚臣
  汪亚臣(1911-1941)别名王景龙。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自幼家贫,随父逃荒,落脚于五常县冲河屯。十多岁给地主放猪、扛活、伐木,受尽剥削和欺辱,后被迫为土匪“保胜队”召纳。1929年,东北易旗,大举剿匪,“保胜队”溃散,被东北军第二十六旅三十四团收编。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三十四团不战即降,编入伪军。国难当头,汪亚臣不堪屈辱,密秘联络几名爱国士兵,携枪出逃,树旗
(19111941)
87、陈中柱
  陈中柱(1906~1941),又名为让,字退之。建湖县草堰口镇人。烈士。民国14年(1925年)读完初中,到上海一家电车公司当售票员。民国16年,北伐军渡江前夕,弃职回乡,协同地方开明人士组织策应。北伐军到达盐阜区后,他参加筹建国民党草堰口支部和农会组织。大革命失败后,经其堂兄陈独真介绍,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学习。民国17年秋转入南京军官研究班深造。民国19年春编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不久调任南京中央大学
革命烈士(19061941)
88、朱松寿
  朱松寿(1900~1941),又名朱寿华。江阴县(今江阴市)长寿朱家巷人。民国16年(1927年)3月北伐军进抵江阴,朱参加县农训班学习。“四一二”-政变以后在乡间从事农运宣传。6月,由陈叔璇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9月13日,与陈一起领导长寿数百农民,对开设场的土豪陈祥安实行制裁。11月15日参加中共江阴县委在后塍举行的农民-。12月20日,在长寿被捕。党组织为营救朱松寿等人,发动第二次后塍-。民
(19001941)
89、张冲
  张 冲(1903-1941),字淮南,又名张崇,浙江省乐清县人。国民党进步人士。1925年7月,张冲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为出国深造,8月来到哈尔滨,入哈尔滨法政大学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冲被选为国民党哈尔滨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张冲在哈时,开始住在南岗阿什河街一座俄人房子,与哈工大学生、共产党员高成儒同住一处。中共哈尔滨党组织指
(19031941)
90、王泽田
  王泽田(1872~1941.4),河北省冀县人。8岁丧父,家道日衰,同幼妹二人,全靠家中的少量积蓄和母南氏纺线糊口。王幼读私塾3年,勤敏好学,事母至孝。14岁经亲友介绍到北京大栅栏元昌茶庄学徒,因精明能干,深得东家赏识,两年后升为伙计。又3年,元昌茶庄关闭,王得遣银10余两,借好友端某银30两,并又筹资作本,在京经营茶庄,后去周口贩运茶叶到开封销售,数年间获利甚丰,达三四千两。以后改去江南产地直接
(1872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