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51、张锡元
  张锡元(1863-1940),字嘏民,直隶省顺天府(今属北京市)密云县河西村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北洋政府、直系人物。清同治二年(1863)生。家庭条件不佳。光绪五年(1879),17岁时到古北口投在正定军叶志超部下当兵。光绪七年(1881),被选派进入正定军榆关随营武备学堂深造,与鲍贵卿、田中玉等为同班同学。光绪十七年(1891),转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学习。因成绩优秀,毕业后被分配到直隶提督聂士
清末民初军事将领(18701940)
52、赵达源
  赵达源(1911~1940),字德泉,云南省大理县人。少年就读于云南省立高级农科中学,因受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遂弃学从军。民国15 年(1926 年),考入云南讲武学堂十九期步兵科,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被分派到滇军第五旅,历任排长、区队长、连长等职。民国23 年转战来皖,升任少校营长,不久升任安徽省保安第九团中校团副、宣城保安警察大队队长等职。民国26 年,抗日战争爆发,升任安徽
(19111940)
53、孔绍尧
   孔绍尧,原名孔庆全,绍尧是其字,号性安。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城。其家境贫穷,靠父亲孔宪山做泥木匠维生,母亲朱氏勤俭治家,纺绵花,千方百计供儿子读书。孔绍尧自幼勤奋好学,刻苦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光绪年间参加科举考试,乡试中了举人。孔绍尧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民富国强的变化,决心效法日本,为振兴中华效忠尽力。因此,毅然放弃赴京考进士的机会,东渡日本留学,是日本明治大学法学系的毕
(18761940)
54、薛祥绥
  薛祥绥(1894~1940) 字伯安,别署博,柳树乡龙王沟人,清光绪二十年生·幼年时,随父光熙宦游,就读于四川成都·民国元年返里,协助其父筹建南区高等小学(即今之丰东小学),2年夏,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4年入本科·8年夏毕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分发在北京执政府的国务院统计局任,旋升任秘书长,直至15年4月。在京的7年间,先后兼任国立北京大学、私立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
(18941940)
55、马龙潭
  马龙潭(1857~1940)字腾溪,清末民初庆云县中马村人,奉系将领。马龙潭少时风流倜傥、文武通达、才华过人,爱好书法,喜欢骑射。父亲马奇峰于同治六年(1867年)被封为振威将军,哥哥马龙文于同治七年(1868年)镇压农民起义军捻军时战死,清廷恤荫马家子孙世袭云骑尉。光绪三年(1877年),马龙潭承袭云骑尉职,并奉皇帝诏令,入京读书两年。从北京返乡后,马龙潭广为交游,仗义疏财,济危扶困,深得乡邻敬
(18571940)
56、朱明
  朱明又名朱兴汉,是文昌县东郊乡文林村人。家庭侨居泰国曼谷。父亲朱修和,是一位爱国华侨、建筑承包商。养育5个男儿,朱明排行第二。父亲常对朱明说:“我们是中国人,祖先在海南岛,侨居外国是生活所迫,当前我的职业、地位都过得去,但身居异国,寄人篱下,总觉得不是滋味。希望你们青年人远走高飞,为我们的祖国争光”。父亲炽热的爱国心,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做一个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
(19201940)
57、施章
  施章 (1893—1940) 施章,原名施五郎,向化乡人。1907年,施刚满14岁,便在上海一艘驳船当学徒。以后,又在英商汇德丰驳船公司当船工。1922年,上海海员工人举行大-,施章发动汇德丰驳船公司千余名船工参加,迫使英国老板给工人增加工资。1925年,施章组织工人参加“五卅”大-。帝国主义分子及其走狗企图用分化瓦解、采用夜间偷运等手段破坏-,施在海员工会指导下,组织驳
(18931940)
58、姚纯
  抗日将领姚纯(1894年—1940年)字兼一。生于江西萍乡。1912年考入南京入伍生总队,随后转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后南下投奔孙中山先生麾下。 北伐战争时期, 青年姚纯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三十七师四团团长, 他集合部队, 誓师北伐,转战江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次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激战。在中原大战中,姚纯率部坚守阵地, 血战数日,终于将敌军击溃
抗日将领(18941940)
59、顾永田
  顾永田(1916—1940),大黄山乡西朱家村人。因家境贫寒,12岁时才在邻里资助下上学。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两次“跳级”,民国21年(1932年)考入铜山师范。“一二九”-爆发后,铜山师范学生积极响应。顾永田与同学们一道--,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为更好地领导徐州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顾永田与刘剑、权启仁等倡导成立徐州学生联合会,他成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不久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5年春,以
抗日英烈(19161940)
60、韦义光
  韦义光,又名韦家瑞,字伯甫,1892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三江镇美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思想较开明,身材魁伟。他曾拜师学得一身好武功,被各村庄的农民兄弟称为“拳师傅”,为人耿直,不惹是生非,但爱打抱不平,平生务农,在农闲时传授武功,或逢各墟镇集市日从事“相牛”(指观察牛后估计这头牛的价格,从中得些收入)生意。大母一贯在乡间耕种,没有生育能力。其父在五十余岁时为了传宗接代,续娶后妻,生下
(1892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