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9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81、耿殿君
  耿殿君(化名张山东子、老白代、泉人、耿破烂),男,生年、民族不详,祖籍山东省。因生活所迫,随家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在黑金河金矿当过矿工。1932年,他结识了经常到黑金河金矿去做工的抗日青年高吉良。在高吉良的启发教育下,耿殿君加入了抗联队伍。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后耿殿君任八团团长(也叫留守团),负责保卫汤原红色根据地和北满后方基地。主要负责部队的后勤供给,还负责六军后方医院、
82、张植
  张植(1902~1939),原名宗培,字培农,以字行。马站南坪(今南坪乡)人。共产党员。曾肄业于浙江省立第十师范。民国15年(1926)春,与王国桢同赴广州参加农-动讲习所毛泽东主持的第六期学习。10月,以中央农运特派员身份回乡,领导农-动,宣传开展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斗争。16年1月初,平阳县农民协会成立,任会长。2月,在江南东谢(今新安乡-)一带成立环川农民协会,在白沙成立白沙农民协会,
(19021939)
83、曹直正
  曹直正(?一1939),又名曹子祥。山东诸城县南郭庄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毕业。早年加入北伐国民革命军,任炮兵营长,参加汀泗桥等战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为华北联络参谋兼别动部队第十三支队参谋长(周胜芳部)。1938年秋,曹任职开始,整顿部队,加强军事训练,严肃军纪,亲自查问小商小贩,官兵有无强买或不给钱之事。同年秋后,日军疯狂“扫荡”,曹直正指挥部队在西鲁村利
84、陈少陵
  陈少陵(1906年~1939年),又名长游,广东台山人。青年时期目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种种黑暗,对社会腐败和不平等现象十分气愤,立志为拯救祖国,解放劳苦大众奋斗终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农-动的革命风暴席卷台山县,年仅18岁的陈少陵毅然投身革命。他走村过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革命,号召大家组织农会,为翻身解放,夺取政权而斗争,成为台山县农-动的带头人。1927年
(19061939)
85、唐瑶圃
  唐瑶圃,原名唐吉昆,字瑶圃,曾用名唐九英、姚新一。唐瑶圃是其在依兰时用的名字。唐瑶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现属吉林省)。民国16年(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教。 唐瑶圃从小生长在农村,幼年时就憎恨地主老财,并富有反抗精神。在中学时代就关心国家大事,注意社会问题。为了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放弃中学教员的职务
(19071939)
86、王夏
  王夏(1887-1939),1887年生于开县大海乡镇海村,原名玉泉,书名本沛。幼年聪明好学,甚得亲友赞誉。青年时应科举考试,中秀才。时值戊戌变法之后,维新思潮已在青年学子中传播,王夏接受了维新思想,立志改革救国,在舅父谭丕臣的支持下,向亲友借银一百两作盘费,去上海求学,自己更名为王夏,字君复,取“恢复华夏”之意。王夏在上海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08年初,随开县同乡唐宗尧到日本留学,在早稻田
(18871939)
87、徐达三
  徐达三(1906~1939),又名徐政权、徐坚如,普东镇袁家屯人。少年时随叔父到抚顺煤矿当背煤工,后被抓丁当了奉军。阎奉交战中被俘,加入晋军,后任排长。1932年10月,徐达三随部队驻防绥远省临河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时,经中-员王森、房鲁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徐达三受党指派在晋军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做兵运工作。1933年7月,他回大城县结婚期间,其所在的晋军四一○团三营十一连因党组织暴露
(19061939)
88、马天民
   马天民(1910—1939) 长山县三区北旺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张坊乡北旺庄)人。抗日烈士。马耀南之三弟。15岁辍学后,到济南学徒。19岁时父亲去世,继掌父亲在长山的“恒盛栈”酒店,兼营杂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其兄马耀南的影响, 弃商投戎,参与抗日工作。他四处奔走,筹集0,联络人员。翌年1月,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任队长,活动于长山、邹平、桓台、章丘一带。1938年6
(19101939)
89、王根英
  王根英(1906~1939),女,原名庶心。本区引翔港人。8岁随嫂进纱厂学接头,11岁进恒丰纱厂做童工。16岁顶姨妈名进怡和纱厂。民国13年(1924年)进思恩义务夜校读书时,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老怡和纱厂第一任团支书。在领导青年工人反对资方克扣工资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民国14年五卅惨案后,她领导工人成立-委员会(后改组为工会),响应市总工会要求总同盟-斗争,提出保障工-利、增加工资等11项要
(19061939)
90、王自衡
  王自衡(1896—1939),山东省保安第二十四旅少将旅长。山东桓台县昝家庄人。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王子衡与一些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在当地积极进行抗日活动。同年冬,侵华日军进占山东。时任桓台县警备大队副大队长的胡凤林返回家乡,在唐山镇拉起抗日队伍。随即,桓台县的爱国志士及其亲朋好友,纷纷携枪投靠,很快聚集了三十多人。并于年底组成了一支以当地武装力量为基础、以部分国民党员和旧军人为
(1896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