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3)
21、姚建铨
  姚建铨, 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江苏省无锡人,1939年1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6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年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研究,提出非线性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精确计算的理论及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的确认。提出了激光谐振腔“类高斯分布理论”。发展了高转换效率下倍频理论及准连续泵浦倍频新方法。实现了输出功率34W的内腔倍频YAG
中国科学院院士
22、吴宏鑫
  吴宏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10月8日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
中国科学院院士
23、吴培亨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主任。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日本东北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的研究,尤长于超导电子器件的高频(微波到太赫兹波段)应用。在探索有关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24、强伯勤
  强伯勤,分子生物学家。1939年9月11日出生,上海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医科院副院长、协和医大副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八核苷酸限制酶SfiⅠ,合作鉴定出第二种八核苷酸限制酶NotⅠ的识别特异性还发现了新酶NalⅢ,NlaⅣ和MslⅠ构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
25、曾溢滔
  曾溢滔(1939.05.27- )医学遗传学家。广东省顺德市人。1965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病基因诊断、血红蛋白病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一整套基因诊断技术,发现了8种国际新型血红蛋白;近年来,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相结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6、王威琪
  王威琪(1939.05.30- )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 王威琪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7、赵光达
  赵光达(1939.10 —) 陕西省西安市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63年毕业。1987年晋升教授,199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曾到中南海为国务院机关部分领导干部介绍世界物理学界关注的最新课题和我国在物理学领域的进展。1999-2001年担任“现代物理若干重大前沿课题研究”协作项目负责人,2000-
中国科学院院士
28、熊有伦
  熊有伦,机械工程专家。1939年4月20日生于湖北枣阳。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华中理工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精密测量、机器人操作、计算机几何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精密测量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29、费维扬
  费维扬,1939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针对能源、资源和环保等领域的迫切需要,在萃取、吸收等传质分离设备的数学模型、设计放大和性能强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结合。近年来,开展了CO2捕集过程强化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各一项,省、部委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
30、李惕碚
  李惕碚,高能天体物理学家 1939年6月12日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与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