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2)
11、刘先林
  刘先林,男,1939年4月19日生。1962年8月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导,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测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十四”大代表。刘先林解决了小比例尺地形图转向测制1:1万大比例尺地形图难题。完成了“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的方法,写入国家1:1万航测内业规范。为国家测绘局引进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编制了“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12、孙汉董
  孙汉董,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1939年11月25日生于云南保山。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500余个单体化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
13、洪国藩
  洪国藩, 分子生物学家,1939年12月24日出生,浙江宁波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DNA研究和基因组科学中作出了贡献。1978年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定的方法,从而能直接有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
14、叶大年
  叶大年(1939.7.21.—) 祖籍广东鹤山市。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1939年7月21日出生在香港,父亲是铁道工程师,母亲是普通职员。在贵州省贵阳市读完中小学,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志向是当一个铁道工程师。早年学习刻苦,十分喜欢数学和作文,爱动手,制图基础好。1957年高考蒙冤落第。1958
中国科学院院士
15、杨乐
  杨乐, 数学家 1939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该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对整函数与亚纯函数亏值与波莱尔方向间的联系作了深入研究,与张广厚合作最先发现并建立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具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
16、王广厚
  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证明团簇的形成与构成簇的同位素性质有关。观察到硅团簇表面振动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锂团簇一阶拉曼散
中国科学院院士
17、吴新涛
  吴新涛,物理化学家 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该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
中国科学院院士
18、陶文铨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刘竹生
  刘竹生,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193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籍贯黑龙江哈尔滨。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现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技术顾问。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曾负责我国首枚-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的核心技术-助推器-分离系统研制,提出了-分离方案,设计了-分离机构。在担任载人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期间,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郑耀宗
  郑耀宗,微电子学专家。1939年2月9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中山。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67年获加拿大卑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以来对金属-氧化硅-硅(MOS)系统及其器件物理和工艺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了掺氯化氢硅氧化技术,解决了当时MOS器件和集成电路阈值电压漂移、不能稳定工作的难题,使MOS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可靠性和成品率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