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81、理琪
  理琪(1908—1938)原名游建铎。河南太康人。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出生于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即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本县县党部工作。1928年,入冯玉祥部无线电学校学习,后留任冯部报务员。1934年,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次年,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6年春,经中共河南省委介绍到胶东,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山东人民抗
(19081938)
182、马威龙
  马威龙(1906-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7军46师136旅旅长男,壮族,1906年出生,广西龙州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教导总队第3团团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江湾地区阻击日军,浴血奋战3个月,后升任教导总队第3旅旅长。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率部防守紫金山第二峰、老虎洞至岔路口一线。南京失守后,所部转战至皖南地区集结。
(19061938)
183、范荩
  范荩(1899-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4军198师副师长原名孟声,字致博。男,1899年出生,江西丰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曾任黄埔军校第3期总队部教员及第7队少校队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经张治中介绍,在国民政府湖南省保安队任人事科科长。1937年在武汉参加珞珈山将校训练班。卢沟桥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
(18991938)
184、韩彩凤
  韩彩凤(1879-1938) ,字岐山,沙埔上雷禄马村人。其父开杂货店,兄弟三人,凤为小弟。幼年入私塾,壮岁好骑射。清末随沈鸿英入绿林,民国元年随沈受招安,进驻柳州。民国2年, 柳州“二次革命”,沈鸿英公开叛变,出卖刘古香。韩奉沈命,将革命党柳州水师缴械, 得升管带。民国5年,陆荣廷通电讨袁。韩时在粤已升任沈军副司令,奉命率所部三营为先锋,径趋长沙。袁驻湘死党汤乡铭无力相抗,遂诈降,暗中却修筑工事
韩彩凤 (18791938)
185、钱通
  钱通(1886——1938),字绍武,今汤沟镇人。他19岁时因家贫而辍学,投身入伍。曾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二旅战士、敢死队队长;后入孙中山在海外创办的南洋武备学堂,加入了兴中会。回国后,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历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谋、旅长、师长等职。 民国2年(1913年),张勋奉袁世凯的命令反击“讨袁军”,钱通时任南京卫戍司令兼第八师师长,坚守南京城,激战48天,由于弹尽粮竭,遂告失败。张勋入据南京,
(18861938)
186、周大根
  周大根(1906~1938年)周大根,原名根发,又名秋萍,务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二月生。原籍今本县四团乡五墩村八队周家宅,后迁居今南汇县泥城乡千祥村。幼年就读于南汇大团小学,并毕业于南汇县立师范,回乡执教。民国15年九十月间,同赵天鹏、郭毅、宋益三、赵正林等五人,自称“五丁凿路”,从上海奔赴武汉,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黄埔六期)。次年上半年,周随同武汉分校学生编队,参加讨伐
(19061938)
187、李钟瑞
   李钟瑞(1896~1938),女,名毓珍,以字行。清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九(1896年10月15日)生于无锡。养蚕专家。早年毕业于无锡竞志女学,复入苏州浒墅关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为该校民国5年(1916年)首届毕业生,留校从事教务工作,并负责校外育蚕指导事宜。民国6年以后历任无锡女子职业学校校长、金坛县立女子学校教务主任、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技术主任暨分所所长、实业部顾问等职。她亲自编写教材,赴宜兴、
(18961938)
188、彭龙光
  彭龙光(1886 ~ 1938年),字剑虹,瑞塔铺镇瑞市村人,是光绪已酉科拔贡。从小读书勤奋,深得本乡秀才王秉均的器重。他家境清寒,读书费用全靠外祖父杨章成负担。选入拔贡以后,无法继续深造,乃先后到凤凰、永顺设馆教学。执教期间,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得学生的好评。其学生成才者众,仅在本县就有陈渊民、黄伯超、彭伯岳、杨自意等学识渊博的高徒。1916年,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后,龙光十分敬佩贺
(18861938)
189、吴汝鎏
  吴汝鎏 ( 1908~1938), 原籍广东新会县,世居广州西关兴贤坊。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广东航校第三期。民国21年淞沪抗战爆发,吴氏随队北上参战,支援十九路军,广东机队以丁纪徐为队长,吴为分队长,率领飞机七架,由广州飞往长沙作准备。随后随队回广州。稍后,出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主任。随着淞沪之战升级,日机多架轰炸乔司机场,吴汝鎏在队长丁纪徐率领下与队友陈信原等,与敌机激战。由于当时中国空军
(19081938)
190、朱炎晖
  朱炎晖(1901—1938),又名朱桂林,瑞安城关镇大沙巷人,出身小贩家庭。1924年,赴广州从军,在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当兵。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屡建战功,被提升为排长、连长。1929年调六十一师八旅任连长,参加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又以战功升营长。1932年,任六十一师一二一旅营长时,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九师团植田部展开激战,直至白刃搏斗,三天三夜未合一眼,身负重
(1901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