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91、向冬梅
  向冬梅,原名向冬妹,土家族,1901年冬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塔卧乡一户贫苦家庭。由于家中人口众多,父母又都疾病缠身,向冬梅不满7岁,便做童养媳。苦难的童年、幼年生活,使向冬梅养成了嫉恶如仇的倔强性格。当她听说了贺龙在家乡桑植一带领导穷人闹革命的消息后,内心十分向往。1934年冬,红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开辟了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所到之处,深入宣传革命道理,号召群众起
革命烈士(19011935)
92、许承芬
  许承芬,1900年11月25日生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其父许克仪,以教私塾为业,母亲刘氏务农。许承芬自懂事起,白天跟哥哥到私塾读书,晚上兄弟俩在油灯下温习功课。父亲常给他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使年幼的许承芬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启迪,从小便立下当英雄的志向。1915年,许承芬的哥哥患病夭折,父亲也因病无钱医治而早逝,全家生活重担压在母亲的肩上。母亲只得将襁褓中的小女儿送给他人收养,又把大女儿
革命烈士(19001935)
93、陈文华
   陈文华(1910~1935),字春舫,又字浩卿,宁羌县大安金牛驿人。家庭地主。文华幼读私塾,1926年入大安县立第三高等学堂读书。当年,其长兄锦章由上海回乡度假,组织天足会、剪辫会等进步群众组织,文华是其活动骨干。锦章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文华仅16岁。1927年文华考入汉中陕西第五师范学校。1929年春,汉中五师成立中共党小组,文华任组长。党小组只有5个成员,但却能在汉中各校展开活动,组织新
革命烈士(19101935)
94、李斗文
  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派他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不久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坚持斗争,严守党的机密,敌人得不到任何证据,一年后将他释放。李斗文出狱后,由于敌特监视,活动困难,组织派他去上海工作,不久又去苏联学习。1934年秋,李斗文回东北,任饶河反日游击大队政委,并被选为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委员。虎林、饶河一带,朝鲜族聚居的村、屯较多,因此,初期在游击队中,朝鲜族同志占多数。李斗文来到部队后,十分注意抓汉族、
革命烈士
95、王宏文
  王宏文(1910~1935年),福鼎县前岐西宅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7月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就读于岐阳小学(今前岐中心小学),毕业后考入福建省立第三中学(在今霞浦县)。民国18年(1929年),考入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民国19年,宏文转学到福州乌石山师范学校。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间,他与在福建政法学院附属高中就读的其表弟郑丹甫同宿
(19101935)
96、靳云鹗
  靳云鹗 (1881—1935)字荐卿,亦称荐青。邹县(今邹城市) 苗庄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投奔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的“新建陆军”当炮兵,两年后升为排头(排长),并以学兵身份考入保定参谋学堂。毕业后,任清军江北清江浦陆军第十三混成协参谋官。1912年,任北洋第二路备补军混成团团长、陆军第八混成旅第二团团长, 初隶皖系。 1918年底,经直系首领曹锟保举,升任第八混成旅旅长。1920年直皖
(18811935)
97、李树华
  李树华,化名廖东海,祖籍湖北,1903年生于江西省德兴县万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在万村负责新兵训练工作。1930年春,李树华受中共信江特委派遣,化名廖东海,与胡志鹏一道来到余江上、下童和洪湖一带,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李树华以行医为掩护,走村串户,并用信江北岸苏区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光明前景,启发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四五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李树华
革命烈士(19031935)
98、余泽鸿
  余泽鸿(1902~1935),四川长宁县人,曾任中共南丰中心县委书记。1923年在川南师范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学联党团书记、学联执委主任秘书。1927年“4·12”-政变后转武汉,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中央秘书长。1930年调天津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31年11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协助邓小平在中共瑞金县委工作,
(19021935)
99、赖金彪
  赖金彪,1911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时不过18岁,曾在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属下当过传令兵、通讯班长、排长,后被组织上送到彭(湃)杨(殷)学校学习了两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33年夏秋间,他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来到闽东,先后担任寿宁县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闽东工农游击第七支队队长。1934年春节后,福安中心县委将闽东工农游击第十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团第十六
革命烈士(19111935)
100、杨志和
  杨志和(1908~1935),乳名狗子,泰宁城关人。他原籍长汀,其父杨官云由于在老家无立锥之地,且无法躲避苛捐杂税的压榨,于清朝末年逃到泰宁城关,栖身城隍庙,以帮人抬轿和卖柴为生。1913年,志和五岁时,他父亲在劳累和贫病交迫中死去,母亲把他十岁的姐姐杨桂珠卖给人做童养媳,才买下一口薄棺草草地将父亲埋葬。由于寡妇孤儿无法维持生活,志和七岁时,随母改嫁到了一个姓许的做砖瓦的单身汉家里。继父待他如亲生
(1908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