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21、叶秀蕃
  叶秀蕃(1904~1935年),乳名俊周,号鼎三,鳌阳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出生。自小胸怀大志。民国9年(1920),鳌阳小学毕业后,居家自学6年。民国15年考入福安扆山中学初中部。在学期间,读过《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并先后认识进步青年马立峰、詹如柏等人,开始接受革命道理。当年“五·四”之夜,他率领数十名同学高唱“国耻歌”,查抄了福安城内“平阳客栈”的日货,并将其当
(19041935)
122、马立峰
  马立峰(1909~1935年),原名泽祥,化名一山、马烈凤、老吴。清宣统元年(1909年)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在福安溪柄马厝村的贫苦农家。民国15年(1926年),立峰阅读《共产主义ABC》、《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受到启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1927年初与国民党左派青年一道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发动工农革命运动。遭反动派镇压,避往福州。民国17年,立峰在福州理工学校加入反帝大同盟。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
(19091935)
123、贺寿文
  贺寿文(1884 ~ 1935),名文域,汉族,别号“菩萨”,祖居洪家关,后迁县城。他家境宽裕,少时在私塾读书,1906年,考取湖南西路师范(常德省立二师前身)。寿文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品行端正,学问精湛,1909年毕业后,回乡从事教育工作。1914年,堂弟贺龙参加中华革命党,准备策反湘西,带20余人枪,于沅陵县熊皮崖被团防围困。在人少地生的情况下,贺龙等11人被捕。押解沅陵县城侯审,判斩。消息传
(18841935)
124、徐宝珊
  徐宝珊(1903~1935)原名许惟豫,乳名显万,学名文弼。湖北汉川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历任中共(汉)川、云(梦)、应(城)县委书记,黄安中心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临时省委)省委委员(常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鄂东北道委书记。1932年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川陕,徐和沈泽民、程子华、吴焕先等重建红二十五军,仍坚持战
(19031935)
125、向国登
  向国登(1902 ~ 1935),土家族,初小文化,官地坪镇白竹溪人。20岁时,在时为官地坪团总谷岸峭部下当兵。他身体魁伟,性格直爽,爱打抱不平,说话算数,一起当兵的战士都敬畏他。1928年5月,贺龙、卢冬生在鹤峰、走马坪、官地坪一带游击和收集失散部队时,经谷岸峭介绍,国登成了工农革命军的一名战士。参加革命队伍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贺龙、卢冬生的赏识,职务不断得到升迁,由班长、连长、营长,至
土家族(19021935)
126、何忠国
  何忠国(1909—1935),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湖北人。读书时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1934年秋被派到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兼一师政治部主任职务。何忠国在担任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工作中,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生活艰苦朴素,把节省下来的钱交给党,作为抗日活动经费。在行军途中,他不怕苦和累,平易近人
(19091935)
127、徐洪
  徐洪(1904~1935)徐洪,原名应生,浏阳县大洛七娘山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生。10岁丧父,13岁随堂叔到白沙一纸厂当童工。1926年浏阳工农运动勃起,白沙成立纸业工会,他积极参加工会活动,是年冬加人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周洛开展工人运动,10月当选为工会代表,出席浏阳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1927年春,他去浏阳县农民自卫军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任浏阳工农义勇队排长,“马日事变”后随军参
(19041935)
128、郭毓仁
  郭毓仁(1911~1935) 化名任山,郭家沟村人。幼年失母,家道贫寒,从小帮父劳动,养成勤劳、朴实、忠厚的优良品质。1925年春,15岁的郭毓仁,被国民党86师抓去当兵,先后在该部罗德兴、李福成、常瑞楼营任战士、十长(班长)。1933年春,郭随国民党军驻宋家川镇,他与中共地下党员王华亭、胡海江认乡交友。王借机宣传马列主义和苏维埃革命,郭格外高兴。经过考验,同年8月由王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郭的行
(19111935)
129、曾继栋
  曾继栋,小名细和尚,1903年生于江西省乐安县望仙乡老望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候读过两年私塾,后因家庭生活贫困而辍学。1930年初,共产党员何德辉来到望仙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曾继栋积极响应,报名参加了农民协会。并被选为村农民协会主席,率领贫苦农民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望仙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时,曾继栋又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由何德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东区(即望仙区)苏维埃
(19031935)
130、钱福田
  钱福田(1866~1935) 字广甫,浙江杭州人。清末民初,在钱家塘地域(今淮海中路987弄)任二十七保保董、城厢自治公所议员和商联会副会长等职。他精通医道,经常为贫苦大众免费治病。清宣统三年(1911年),召集当地绅士、图董创议兴学,报经市议会通过,着手筹办,觅得吴家坟余地和无主地3亩8分(今复兴中路陕西南路口)建筑校舍,定名比德初级小学(今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次年春开学,学生50
(1866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