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81、张佐臣
  张佐臣(1906~1927年) 张佐臣,化名张鹏、张人杰,浙江平湖人。早年在上海日商大康纱厂做工。民国13年(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沪西日商纱厂二月大-时,张在沪东发动日商纱厂工人-支援。-声势浩大,得到社会各界声援,迫使日商接受谈判,签订协议。张是6名工人谈判代表之一,努力交涉营救在-中被捕的领导者邓中夏、孙良惠、戴器吉,迫使当局释放。民国14年5月1日,张在广州参加
(19061927)
82、龚际飞
  龚际飞,湖南省湘乡县梓门乡人(今双峰县千金乡),1903年3月13日生。读小学时,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即剪掉辫子喊着要革命。1921年小学毕业后,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不久,转入长沙兑泽中学。1922年1月在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龚际飞在兑泽中学就读时,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1923年在为收回旅大而发动的反日斗争中,长沙发生了“六一”惨案。他积极带领学生宣传队奔走呼号,声讨日军的暴行。他还参与组
革命烈士(19031927)
83、林伟民
  林伟民(1887~1927),广东香山三灶岛(今珠海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成年后即到香港谋生,在外国资本家的轮船上做工,备受压迫和歧视,逐渐萌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情绪。曾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活动。在欧美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林伟民与苏兆征等在海员 中进行宣传发动,于民国10年(1921)3月在香港成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简 称香港海
(18871927)
84、王湖
  王湖,又名王文英,湖南省武冈县荆竹区洪茂乡蓼东村桃冲(今属洞口县)人,1900年3月22日生。他的父亲系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王湖的诗文造诣,得力于父亲的熏陶培养。他6岁入私塾;11岁进观澜小学;14岁考入蓼湄中学;18岁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春,王湖的父亲因指责在县里任财政局长的伯父用-受贿和放0的钱买田置产是为官不正、为富不仁,而遭破孩诬陷入狱。后以变卖家产交保,才得释放。王湖
革命烈士(19001927)
85、雷晋干
  雷晋干(1898-1927),字伯第,号醒顽,1898年12月15日出生于祁阳南区(现三口塘镇)栗林坝塘村。中共早期党员,中共祁阳县特别支部创始人。1914年,雷晋干进祁阳塔边高小学习,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与进步同学蒋先云、黄静源一起积极投身湘南反帝-,参与组织了“马氏(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衡阳文化书社。1921年3月,雷晋干会同18位
革命烈士(18981927)
86、惠师温
   惠师温(1884~1927) 陕西民主革命先行者,政治活动家。字又光①,县城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冬。父亲惠锡垒为小商,家道殷实。本人弟兄3人,排行老大。少小聪颖,曾举秀才。性沉毅,有大志。清末政治腐败,国势日蹙,其情激愤,萌发了革命思想。宣统元年(1909)考取陕西省立师范学堂,不久加入同盟会,密联志士,从事反清。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回陕北聚众响应。民国建立,任省视学员(亦
(18841927)
87、冉均
  冉均,原名高镒,化名浩然,1899年生于四川省江津津福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早逝,冉母带着4个幼小的子女迁到江津县城,四处托人说情,才进入江津手工操作的丝厂当了一名女工,工余还拖着疲乏的身子为别人洗衣服,以养家糊口。两个女儿在街头摆个小摊卖茶水,紧紧巴巴地供冉均及其弟弟冉治权上学。冉均小学毕业时,冉母被人介绍到重庆南岸罗家湾一家小丝厂做工。1913年,冉均一家背井离乡来到重庆。14岁的冉均,进
革命烈士(18991927)
88、周怀德
  周怀德,又名周成,1884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柏树屋场一户农家。其父母早亡。17岁那年,他带着两个弟弟背井离乡,到安源煤矿谋生。周怀德来到安源以后,凭着他从小练就的一身好力气,很快得到一批苦难兄弟的拥戴。安源煤矿有个叫乌生勃里克的德国监工,每天要到矿井内转游几趟,尽找工人的茬子,工人都叫他“西洋恶魔”。1919年6月23日,乌生勃里克扬着蛇形皮鞭,来到周怀德所在的总平巷甲段,硬说工人汪大全没
(18841927)
89、史可轩
  史可轩(1890~1927)原名世兴,哭名宗法,原籍兴平县大阜乡马堪村,1919年迁居三原。1907年参加山西太原新军。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时因揭露军中黑幕而被当局逮捕入狱。经保释出狱后,入太原陆军学校就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陆军学校学生被编成学生军,可轩任游击营长。1912年任晋南革命军第一混成旅一团团长。1913年陕西起义军保送可轩去日本,在浩然军事学社学习。加入中华革命党。191
(18901927)
90、余席珍
  余席珍,原名余常良,又名余壁,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泗店计河村一个农民家庭。本世纪初的旧中国,社会一片黑暗,民不聊生。余家世代务农,为人厚道,勤劳朴实。余席珍的父母虽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仍难得过上好日子。余席珍7岁时,一字不识的父母不想再让儿子当“睁眼瞎”,遂送他入私塾念书。余席珍生性聪颖,刻苦好学,颇受先生器重。后来家境日渐困顿,由族人资助才勉强维持学业。1923年他入武汉中学就读。此时,董
革命烈士(1903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