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刘重
  刘重(1882~1925),名进修,号钦实,洋塘乡江霞冲人。刘重自幼好动。一年,他赴县城应童子试,信笔直书,每场总是交头卷。出场后,在考棚前院散步,兴致勃发,一跃登上墙头,被差役看见,主考官听后大怒,取消其考试资格,令其退场。刘重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许我考,我要到州里去取个案首给你看。”后来,果然在郴州考取第一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重进入省城游学预备科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参加-。先
(18821925)
22、陈续虞
  陈续虞是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而闻名海内外的海南籍烈士,曾任陆军少将、海南民军司令,是海南反对封建、反对军阀统治的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 陈继虞,表字昭尧,公元1890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县谭文镇蛟头村的一个华侨后裔家庭。祖父陈之泽,捐过监生。父亲陈宗统,读过私塾,是村里的识字人,除务农外兼当草药医生。宗统生有两女两男,继虞排行第二,是大儿子。继虞小时在村中私塾启蒙,后又在家乡永盛小学念书。他
(18901925)
23、汤子模
  汤子模(1889—1925) 建国川军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湖南省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人,1889年出生于大庸县岩口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舞枪弄剑。1907年到云南临开广兵备道王正雅部下当兵,后到黔军中当排长。1910年脱离黔军,自己拉起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在川黔交界的西阳、沿河一带打富济贫。辛亥革命时,参加川东义勇军,在与清朝四川总督赵尔巽的作战中,英勇善战,因而结识
(18891925)
24、陆大钟
  陆大钟,字鼎才,号钱老。清道光元年(1821年)生于屏南县谢坑村。8岁入私塾,深受儒学教育。谢坑村系屏南、政和、建瓯三县交界的偏僻山村,当年民生困苦,文化落后,时疫流行,缺医少药。大钟父亲际滔颇识医理,大钟成年后,跟随其父行医,并精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及汪昂《汤头歌诀》等医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谢坑一带麻疹流行,时有死人,县衙无能顾及。大钟全力抢救,说服村民隔离患者,边治疗,边预防。他
(18211925)
25、张民达
  张民达(1885~1925)张民达,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父因家贫赴南洋谋生。张出生不久,母亲梁氏病死。9岁时随叔父张福赴马来亚庇能(即今“槟榔屿”)父亲处,初进英文学校,继入方言传习所,毕业后通晓多种语言,先后在吉隆坡、芙蓉、怡保、华都爷牙、丹戎马林各埠审判厅当传译员。辛亥革命前,张通过邓泽如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民国3年(1914)11月受命负责南洋英荷属筹款事项。翌年赴东京谒见孙中
(18851925)
26、陈琪
  陈琪(1878—1925),字兰薰,号润章,浙江省青田县阜山人。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曾任湖南省武备学堂监督兼教导队管带。光绪三十年(1904),因精通英语,被清政府派赴美国圣路易博览会陈设湖南参赛品。次年,戴鸿慈、端方等五位大巨奉命出国考察政治,陈琪任参赞。归国后到江苏主持南洋劝业会、江南公园诸事。宣统三年(1911),辽东大饥,陈琪建议开设农业银行,发行纸币20万金,以贷灾民,恢复生产。民国3年(
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之第一人(18781925)
27、高克谦
  高克谦(1906-1925年)字允恭,革命烈士,无极县南池阳村人。出身农民家庭。民国9年(1920年)小学毕业后入县第二高小读书,1922年升保定育德中学,1923年转正定第七中学。入校后,在反对反动校长斗争中发挥骨干作用,受到同学拥戴,被选为学生会秘书。1924年春,回南池阳村开办平民夜校,向农民宣传进步思想,后回校,继续参加-。10月,国民党第三军第三混成旅进驻该校,参谋长张兆丰(中共地下党员
革命烈士(19061925)
28、周树模
  周树模(1860-1925),湖北天门干驿镇人,字少朴,号沈观,室名沈观斋。少好学、性沉静、寡言笑,家贫无力购书,常借书手抄。15岁取秀才,19岁入湖北经心书院读书,25岁中举,29岁中进士,选为庶常。1891年任武昌两湖书院理学分教和文学分教,同年授翰林院编修。1895年至1898年丁忧在籍,受湖广总督张之洞聘,至两湖、经心、江汉,蒙泉等书院讲学。1896年天门水灾,出面以工代赈督修唐心口堤防。
(18601925)
29、李慰农
  李慰农(1895~1925),原名李尔珍。巢县方集乡油坊集郑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光绪三十年(1904 年)入私塾读书。李慰农念书用功,“言语有序,文辞有章”,体现出不平凡的才华。光绪三十四年,13 岁的李慰农在柘皋万人-上慷慨陈词,指责清廷无能,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扬名全县。民国元年(1912 年),李慰农考取芜湖第二农业中学。赴校前,更名尔珍为味农,后又改名慰农。在校期间,曾出游采石矶,写下
(18951925)
30、曹石泉
   曹石泉,原名家钰,笔名渊泉,1892年出生于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九曲江乡长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3岁丧父,童年丧兄,因家庭经济困难,在乐会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便随同叔父赴南洋做小贩生意兼学英语。在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的新加坡,幼年的曹石泉深深感到无产阶级尤其是华工被帝国主义压迫的痛苦。于是,他便将自己挣来的微薄工薪连同各方赞助用来设立夜校,招收华工学习文化知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他开
(189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