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3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51、罗权
  罗权(1875—1923),光绪元年(1875年)生于那地。那地从公元1106年开始成为宋朝的一个小州, 几百年来均为罗氏土司所辖,罗权是最末一代土司官。罗权8岁丧父,即袭父位。由于年少,一切事务均由师爷代理,16岁开始理政。罗权虽有几房妻妾,但30多岁仍无子嗣,心中焦愁,于是听信僧道之言,修路架桥以积阴德,至宣统年间得了一子,遂起名“桥生”。罗权为了庆贺中年得子,特开设戏馆,四处收罗演技能人。当
(18751923)
52、李麟士
  李麟士(1863—1923),字阁臣,号子戚,大宁县宁厂(今宁厂镇)人,唐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四十六世孙。其父李梯云为清廪生,家学渊深。少习小学,壮入县学,精研训诂,诗古文辞皆有家法。光绪二十三(1897),大荒,大宁多饥民。知事熊登第受命重修城墙,以工代赈。李麟士主管放赈及平粜事。光绪三十年,李麟士由夔府官费赴日本入宏文书院速成师范科。两年毕业回国,任夔府中学监学。民国元年(1912)首任大宁县
(18631923)
53、郭泽乾
  郭泽乾(1847~1923),字惕馀,番禺县茭塘司崇文社(乡)东漖村(今东漖镇东漖村)人。郭泽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未二十,学问上已颇有成就,但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家贫无以为生,亲友劝他弃文从商,以摆脱贫困,但他谢绝亲友的好意,且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清光绪四年(1878)中了举人,出任惠州府教谕。光绪二十四年,因母逝而辞官返乡,后再未涉足仕途。郭泽乾返乡后,非常关心家乡的各项事业。清光
(18471923)
54、刘伯明
  刘伯明(1887~1923) 教育家。名经庶,祖籍山东章丘,生于南京。少时就学于汇文书院(即金陵大学的前身),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攻哲学和教育学,获博士学位。民国4年(1915)回国,历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京高等师范训育部主任及文史地部主任,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处副主任和文理科主任、学监主任和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在金陵大学任职期间,同时在南高师兼课,所得
(18871923)
55、林开庚
  林开庚(1880~1923年),字孝先,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琯头镇拱屿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在家种田,也当过搬运工。后-背井离乡,赴湖北汉阳铁工厂做工,继之入京汉铁路江岸机务段车头当验车工。民国10年(1921年)12月下旬,武汉共产党人陈潭秋到江岸开展工运,工人林祥谦深受教育和启发,遂积极参与筹组江岸工人俱乐部。开庚在江岸与林祥谦是邻居,两人亲如兄弟。在林祥谦的影响下,开庚思想进步很快。
(18801923)
56、冶开清
  冶开清(1852~1923) 俗姓许,江苏江都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从小出家。12岁削发镇江九华山。19岁入常州天宁寺,得方丈定念赏识,收为嗣法弟子。5年后,外出云游,38岁再回天宁寺。为师报恩,把募修天宁寺当作最好的报恩。他不畏艰辛,四处化缘,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化得巨额钱财。任方丈期间,陆续重建大雄宝殿、金刚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堂、法云堂、三合堂、藏经楼、储利楼、
(18521923)
57、张东白
   张东白(1854~1923)名维寅,字东白,号二知园主人。陕西蒲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次年参与康有为公车上 书,后任汉中府学教官。赴任数月,愤而辞官,携一猴、一琵琶而归。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将关中书院改为第一师范学堂,张即受聘在省一师任教。是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居家,日与书、画、琴、棋为伴。朋友赠钱送物,概辞不收。1917年被督军陈树藩羁留府中,为陈教授书画
(18541923)
58、陈体
  陈体,字孝山,安溪县金谷乡深洋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出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喜交朋友。稍长,随其父、兄四处为人印砖瓦为生。空余时间经常上山打猎,练就一手好枪法,百步之内举枪射击,飞鸟必落。民国17年初夏,陈体被中共永春县委吸收为党员,(据有姓名可查者为安溪境内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嗣又介绍陈仲琪、郑世泽、陈孝言、陈敏捷参加党团组织。18年夏初建立安溪最早的党组织——东溪党团支部,陈体任
(18941923)
59、钱允利
  钱允利(1873~1923年) 钱允利,名贵三,江苏上海县人(今上海市闵行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闸北长安路开设钱恒泰米行,后又开设恒德、丰记2家米号。曾任沪北市米业联合会会长、米业公会会长,机器碾米业公会会长。清宣统元年(1909年),钱任闸北商团副会长。宣统三年,任闸北商业公会副会长。民国元年(1912年)1月,闸北市公推钱为闸北市市长,同年3月,任上海
(18731923)
60、梁庭楷
  梁庭楷(1847~1923年),字国长,号直生、孝则,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水埒街。清同治十年(1871年)捐户部郎中,后又捐得二品封典。他热心桑梓的慈善事业,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姜自驺等在阳江创设赈济救荒的“书年社”;光绪十八年,捐银1000两,恢复阳江“育婴堂”,继续收养弃婴。他提倡实业救国,倡议在阳江县设蚕桑公司,自己承担大半经费。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成立咨议局,
(1847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