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介绍
1、焦裕禄
  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因家贫只读四年小学。11岁随乡亲推车运煤挣钱糊口,16岁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倔强的性格。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府催捐,地主讨债逼得悬梁自尽。阶级仇,民族恨,刺痛
县委书记的榜样(19221964)
2、岑才生
  岑才生于1922年在香港出生,广东省恩平市江洲中安草朗村人。其父岑维休,幼随兄长前往香港,毕业于育才书院,于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该报成为香港出版最早、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岑维休有子女五人,岑才生居长。 岑才生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在香港体育学校就读小学,在英皇书院中学毕业,继而进人香港华侨工商学院进修大学课程。他对报业情有独钟,从小就立志继承父业。194
3、利利安·贝当古
  莉莉安·贝当古,世界女首富,世界美容业翘楚欧莱雅低调的掌门人,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女人,于1922年10月21日出生在巴黎第七区。莉莉安·贝当古同时也是法国政界名流、多年担任政府部长的安德烈·贝当古的夫人,是瑞士雀巢公司的股东,是法国著名的“贝当古·舒埃勒”基金会的主席这位集诸多财富和名衔于一身的女人,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女富豪。莉莉安的父亲是欧莱雅公司的创始人欧仁·舒埃勒。欧仁·舒埃勒(Eugè
欧莱雅的掌门人
4、冯绍翼
  冯绍翼(1922~1991),又名冯田,河北涉县固新镇人。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工作五十三年,在潜江工作生活四十三年;其中在潜江县长,县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任职达三十年。他见证了潜江的解放、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四清”运动、“0”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潜江人民至今都在称颂这位骑着枣红大马、身着戎装的“父母官”。少年投身革命1922年12月28日,冯绍翼出生在
(19221991)
5、尹文英
  尹文英(1922年10月18日—),女。出生于河北平乡。昆虫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尹文英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后,任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助理员,1950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63—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
6、田耕
  田耕,又名田太运,1922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县官庄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上学,在本地读至高小毕业。1935年,考入晋城崇实中学,这是晋城进步人士 1929年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与崇实中学百米之隔,有一所获泽中学,晋城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田耕通过获泽中学地下党的引导不断看到《向导》、《新青年》、《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黑暗的旧中国变成光明
(19221949)
7、杨振宁
  杨振宁(1922.10.1-)安徽合肥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23年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随母亲留合肥居住,4岁时开始跟母亲学习认字。1928年父亲学成回国,受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随父母赴厦门,入当地小学。1929年,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随之入清华园内成志小学。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返回合肥,入庐州中学。193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8、芳艳芬
  芳艳芬原名周东仕,又名梁燕芳,1922年出生于恩平县东成南坑珑村的一个农家。3岁时,她的父亲周瑞强因家境困难,把她送给邻乡歇马村梁簪姑抚养。梁簪姑是清代咸丰进士、台(湾)澎(湖)兵备道兼提督学政梁元桂之孙女。她承祖父余荫、丰衣足食。簪姑喜爱束仕聪明活泼,以亲生女儿相待,把周束仕易名梁燕芳。 1925年,燕芳到梁家不久,便随养母迁居广州。簪姑是个戏迷,爱看粤剧,每次必携同燕芳观看。小燕芳耳濡目染
9、蒋子瑛
  蒋子瑛,1922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今宁波市江北区)一户贫民家庭。父亲是这个小集镇一家豆腐作坊的雇工,微薄的工薪收入,靠着母亲勤俭持家,苦度光阴。出生贫苦家庭的蒋子瑛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劳好学的习惯。他的父亲因为自己没有文化吃尽苦头,决心省吃俭用让蒋子瑛到镇上集成小学读书,这所学校有光荣的历史,慈溪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就在这里成立。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蒋子瑛开始接受了新的思想。19
(19221945)
10、蔡元农
  蔡元农(1922~1992),潜江(今泰丰办事处蔡湖村)人。是一位在家乡热土上身经百战走出来的功勋军人。在校加入共产党蔡元农十五岁前在潜江城读完高小,1937年2月,考入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设在荆州,俗称荆州简师)。入学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在学校看到一本英国记者拍摄的《日寇暴行录》,了解到日军侵华暴行,萌发投身“救国家于危难,拯人民于水火”的思想。1938年春,得知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不力
(1922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