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王子坚
  王子坚(1850~1920)清光绪监生,本县人,名槢,字子坚,晚年自号半痴子,又号栖峰道人。自幼好学,每夕必临帖数百字,终年无问。常说:“画以字进,习字即习画也。”一生于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一不精,尤长山水。所仿倪云霖、王石谷诸作,论者以能得其神髓而称为丹青巨擘。客居长安时,与王星桥、刘蔚林、李云生等名流,以论画相友善,时作品最多,识者为宝。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德昌巡检,书画求者甚
(18501920)
22、张宗棠
  张宗棠(约1865-1920),安徽省宣城县南湖乡陈村人。清末秀才,著名皖南花鼓戏艺人。约清同治四年(1865)生,其父为贩山贷商人,兄弟两人,宗棠次之。张宗棠幼年入塾读书,但爱好玩灯唱戏,善昆腔、高腔,并能吹笛度曲。19岁进学中秀才。因屡试不第,曾教过学馆,亦随父做过生意。有一年,运一船山货经太平府(当涂)往南京,一路上“玩票-”卖完山货,又“玩到苏、杭二州”,结果一船货的本利玩得精光。25岁时
(18651920)
23、陈炳焕
  陈炳焕(1860—1920年),字树藩,别号注凡,出生于湘阴县界头铺,是清末湖南君主立宪派首领之一。陈炳焕18岁入武昌西湖学院学习,接触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思想,开始热心君主立宪。先后担任湖北游历官、湖南留日学生监督、奉天图书馆馆长等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舆论认为这与-有关,一时间,“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18601920)
24、马安良
  马安良(1855-1920),回族,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字翰如,经名阿卜都尼·默知德,甘肃省河州(今临夏自治州)临夏县西川莫泥沟人。马占鳌(官至补用总兵衔)之长子(次子马国良、三子马遂良)。为中旗正旗官。1912年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北洋政府甘肃提督。北洋陆军大将衔。清末时期,1886年马占鳌病故于河州家中,马安良遂以长子游击衔接替父职,担任了这支回族武装的新指挥官。又带领马队
(18551920)
25、徐润
  徐润(1850-1920),字芗雨,城内人。幼年聪慧,酷爱读书。因家境不丰,后弃学经商。入百川通票号后,任分号经理,脚迹几遍大江南北。光绪间入京都任分号经理。不仅精通商业,善于筹谋,而且关心国事,与康有为、袁爽秋交情至厚。遂为同仁拥戴,成为京师商界很有影响的领袖性人物。时值甲午(1894)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种种割地赔款丑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面对-灭种的危局,清政府内部分离出一批有识之士,汇
(18501920)
26、董锦章
  董锦章(1844——1920),字蔚堂,又字苇塘,别号襄村,又号寓园,掖县西登村人,清末地方名儒。其父桂馥为六品职衔,对董锦章的治学有成影响很大。董锦章自幼以苦读为乐,无意仕途,光绪二年(1876)科考列副榜,十四年中举第七名后,不踏仕路一步,委博兴县训导,不就;广西巡抚慕名请入署,不往;不善周旋,见客数语即“危坐无他言”。而与莱州府文人学士们论及学问则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日潜心读书、吟诗属文
(18441920)
27、董凤岩
  董凤岩(1864—1920),男,京剧武生演员,名生儿,年57岁;富连成社武生教师。董凤岩,1944年6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8年毕业于宜宾地区戏剧学校,曾任职于四川泸州市京剧团,现任职于四川攀枝花市京剧团。香港科学院顾问、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京剧票友协会秘书长、艺术顾问、艺术指导等。从事京剧艺术工作40多年,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白蛇传》、《回春记》等。在泸工作期间,上演剧目较多,受
(18641920)
28、张学济
  张学济(1873-1920),字容川,湖南省芷江县木叶溪乡人。辛亥革命军事将领。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生。少时入乡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熊希龄荐举去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盐行局局长,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旋在上海组织广艺书局,做为秘密革命机关。又在汉口设《大江日报》。宣统
辛亥革命军事将领(18731920)
29、黄耀华
  黄耀华(1889—1920),原名黄福厚,郴州市北湖区江口乡白菊塘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常同邓中夏等人研讨学业,探索救国救民的真谛。1919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为骨干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和约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对。1919年5月3日晚上,黄耀华参加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的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骨干大会,抗议巴黎和约关于由日本继承
(18891920)
30、周振南
  周振南(1847~1920),又名吉方,丹阳访仙西茆村人。青少年时,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列强侵凌,便愤而习武。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武秀才。嗣后为重振家业,弃武经商,并捐得五品官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后,任县董事兼团总。他热心地方公益,曾多次领导组织疏浚九曲河,发展地方交通和水利事业,并创设访仙镇接婴堂,收集弃婴,给以乳食。光绪二十八年,任永济乡总董兼学务委
(184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