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8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51、张德彝
  张德彝(1847-1918),原名张德明,字俊峰、在初。祖籍福建,后迁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满族,汉军镶黄旗人。晚清外交家、翻译家、游记作家。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困,靠舅父帮助入塾,读书刻苦,锲而不舍。同治元年(1862),15岁,考入北京同文馆(是为全国唯一的外语学校)。三年(1864)毕业。同治五年(1866),作为同文馆英文班学生,随官员斌椿游历欧
(18471918)
52、王少东
  王少东(1876~1918年),字坡,号竹仙,又名崇雅,上坪西溪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其父王大泰,耕田为生,家庭清贫。王少东年幼聪明,学业优异,但因家庭困难,16岁就弃学从教,在上坪下洋、桂溪等村教书。他边教人边自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考取补禀,光绪三十一年考取贡生,此后仍回乡在桂溪任教。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匪患猖獗,永安东路匪首邢忠槐,搜罗一批地痞流氓
(18761918)
53、马效常
  马效常 (1869~1918),字伯眉(柏麋),景良族孙,耀县城内城隍庙巷人。幼年多病,研究医药。及长,医术大进,遐迩闻名。民国初年任国民革命军田毅民部医官。后辞官归里,潜心研究孙思邈医药著作,济世活人,于医学之外,又善丹青,凡山水、松竹、虫鱼、鸟兽、樵夫、仕女之属,无不精妙。本县书画名流段鼎臣,曾赞其“得画中三味”。效常亦擅书法,工金石篆刻。其传世作品今存秦篆、汉隶等各种书体木石印章10多方,功
(18691918)
54、王铭槐
  王铭槐:“买办之家”的引路人王铭槐(1846—1918),慈城黄山人。“宁波帮”在天津的早期领袖,曾任天津、沈阳两地德商永和洋行买办。其儿子、孙子、曾孙数人在洋行任买办,被誉为“买办之家”。在同治年间,王铭槐初在叶澄衷所开上海老顺记商号任司账,光绪五年(1879)被叶氏派至天津任顺记分号经理,负责对外联络。通过同乡严信厚的关系,奔走李鸿章门下。不久离开老顺记,任德商秦来洋行买办,专事军火及机器生意
(18461918)
55、瞿鸿机
  瞿鸿机(1850~1918)瞿鸿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长沙县影珠山西冲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生。同治九年(1870)中举,次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大考翰詹,他列一等第二名,擢侍读学士,先后任福建、广西乡试主考及河南、浙江、四川、江苏学政,后迁内阁学士,补礼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元年山西、河南大饥,他上 书主张安抚百姓,又提出裁撤
(18501918)
56、张约
  张约(1871-1918),别名兆棋。福建省仙游县香田里卢厝村(今郊尾镇东湖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生,出身贫苦农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英国天主教牧师在仙游盖尾强占民地建教堂,与郭姓发生纠纷。英领事向福建省都督交涉,清政府派武官到盖尾镇压,烧毁民房几十座。张约十分愤怒,组织村民几十人赶到盖尾抵抗,打伤牧师8人,捣毁杉尾、盖尾教堂,攻到莆田县洋朱边,逼教会牧师赔偿银4000两。民国二
(18711918)
57、梁士谔
  梁士谔(1879—1918年),字符一。武篆镇中和街人。父梁祖晋是前清拔贡在武篆开设当铺,并在中和、江平、甲里一带购买很多田地,收租放债,成为武篆区巨富。士谔幼时,好读书,从师武篆旧州学究陈墨澜,后参-试,中已酉科拔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发起建筑武篆魁星楼,任建设委员会首事,向商贾、富户各界人士募捐得白银七千多元,鸠工砌制,历时两年而建成。梁亲笔撰写落成纪念碑文。魁星楼建成后,梁士谔考进
(18791918)
58、隆世储
  隆世储(1876~1918)隆世储,字竹卿,宁乡县沙坪朝阳庵人,清光绪二年(1876)生。二十六年人江南陆军学堂,毕业后任广东肇庆巡防营管带。他作战勇敢,曾在战斗中左足负伤。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广州独立,他率部参与北伐。1913年授陆军少将,简任广东惠州绥靖处督办。次年授钦(州)廉(州)镇守使,晋陆军中将。钦、廉与越南毗连,地形复杂,多匪盗,素难治理。他莅任未及一年,迭擒匪首夏烈山等
(18761918)
59、任辅臣
  任辅臣 (1884-1918),字佐卿。辽宁省铁岭县人。1904年,日俄战争时,到哈尔滨。在中东铁路作俄文翻译,结识部分俄国青年军官,1908年由他们介绍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受俄国铁路当局委托,招募并带领2000余名华工到乌拉尔地区彼尔姆省的阿拉伯耶夫斯克矿区从事采矿伐木等艰苦劳动。1917年十月革命波及矿区,组织全矿区1500余名华工毅然参加红军,受到苏维埃政府的
(18841918)
60、张氏夫人
  张氏夫人(1843—1918),失其名,原籍鄞县,18岁嫁镇海小港李家。乐善好施,清光绪十九年(1893),岁歉饥荒,助夫购米万斛赈济。二十四年、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次灾荒,尽散家中存粮,又购外地粮米赈济。曾捐资兴建普陀洛迦山灯塔,众赠“乐善”匾,固辞不受,后命人移至宗祠,谓“此先人志”。时沿海有贫苦子弟被诱骗出国,贩为苦工(旧称“猪仔”),一次竟至400余人。她获悉后即遣子至海关税务司商请,继赴
(1843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