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8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黄自元
   黄自元(1873--1918),字敬舆,号澹叟,安化县龙塘乡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郑沅于《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为。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光绪年间,黄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在任期间,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
清末书法家,实业家(18731918)
22、罗锦山
  罗锦山,名光诚,字云卿,笔名锦山,汉族,河州北乡罗川村(今永靖县刘家峡镇)人。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卒于民国7年(1918年),享年90岁。他一生怀才不遇,专攻书法,自成一派,是名著陇右的书法家。罗锦山天资聪颖,秉性刚直。他幼时好学上进,才华出众,不足20岁就中了秀才,选为贡生。后去西安参加乡考时,由于看到主考官坐在太师椅上,跷起二郎腿,闭目养神的丑态,便借题发挥,在试卷中进行了嘲讽。此举
(18281918)
23、吴大洲
  吴大洲(1884年-1918年),原名廷桢,字佐周。山东省琅琊镇吴家村人,后迁居泊里封家庄。1908年加入同盟会,在东北、山东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曾任山东军政府都督。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后,1914年7月出任山东革命军司令长官,与袁世凯第五师展开大规模战斗。1916年任山东护-都督,打垮靳云鹏和袁军第五师,俘官兵7000余人。袁死后,段祺瑞借黎元洪之名,乘机诱捕吴大洲于陆军监狱。
(18841918)
24、程璧光
   程璧光,字恒启,号玉堂,广东香山县田边人。父亲程培芳是旅旧金山华侨,1871年病故于檀香山,璧光扶柩归里。父亲去世后,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为继续学业,投奔其姐夫陆云山。时福州船政局刚制成“靖远”炮船,由陆云山管带。1875年,璧光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程学习航海驾驶。毕业后上“扬武”舰当练习生。后历任南洋水师“超武”炮船管带、“元凯”炮船管带、福建水师学堂教习、广东水师“广甲”快船帮带等职。积功擢
(18611918)
25、吴重熹
  吴重熹(1838-1918)山东海丰(今无棣)人。字仲怡,亦字仲饴、仲怿、号蓼舸、石莲、晚号石莲老人,室名石莲庵、石莲闇(有《石莲闇诗·词》)、石莲轩、石莲龛。举人。1900年由江安粮台道升福建按察使。此后,历任江宁布政使,驻沪会办电政大臣,江西巡抚,邮传部右侍郎、左侍郎。1908年出任河南巡抚。1910年召北京供职。着见例,又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校札记、附录》、《津步联吟集、词》、(与李葆恂同撰
(18381918)
26、耿直
  耿直(1895~1918)字端人。陕西澄城人。其父元耀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举。因感自己文化不足,遂聘塾师课子读书。耿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本县高等小学堂上学,后考入澄城巡警教练所。宣统二年(1910)毕业,被派到寺前镇办巡警所。此间,结识了前辈吴孤民和当地在省城等地从业的杨子廉、严文轩等。杨、严都是中国同盟会会员。耿从他们那里领悟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主张,反清革命的愿望更强烈、迫
(18951918)
27、杨盛桃
  杨盛桃(1839~1918),俗称阿桃儿。半浃连(在今老城乡)人。出身贫寒,只上过两年私塾。就给人放牧牛羊,到13岁还是衣食无着,才从湖里乡章良山九亩浃一个小生学戏。先学京戏,又转学昆剧,除花旦外,其他角色他都在行,独以演丑角而名噪一时。同治年间,他与蒲门生从“老锦绣”瓯剧团中分出20余人,组成昆剧社“同福”。当年便排练了□随身》、《醉菩提》、《一文钱》、《连环记》、∥何天》、《摘桂记》等十余
(18391918)
28、屠宽
   屠宽(1880~1918),字元博,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早年东渡日本,进千叶专门医科学校留学。在日本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归国。后任常州府中学堂(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首任监督,诸凡学校规模的创制、管理细则的编订等都由他具体负责。1912年附设高等实业科和师范班,还派遣学生到日本留学,造就很多人才。辛亥革命时,领导全校师生200余人,为光复武
(18801918)
29、梁济
  梁济(1858年-1918年11月14日)清末官员、学者。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以字行,广西桂林人,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之父。光绪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清亡后投水自尽。其父梁承光,剿捻军于山西,卒官山西。梁济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四年,任愿学堂义塾教师。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
清末官员、学者(18581918)
30、吴之英
  吴之英(1857—1918)字伯竭,号西蒙愚者,出生于四川省名山县(今雅安名山县)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祖父文哲、父亲铭钟都是积学未显之士。5岁时,吴之英即随祖父课读。由于他天资敏慧,学习勤奋,8岁便会文辞,16岁夺得雅州府试文魁,17岁以茂才选进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受到当时的经学大师、书院山长王闿运的培养,学问日进。他参加过一次乡试,首卷录取了,但因不慎污染试卷而被淘汰,一气之下,发誓再也不去应
(1857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