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61、曾炳章
  曾炳章(?~1917年),字辛庵,江苏省昭文县人,附贡。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河南省新安县令,至民国四年(1915)任河南洛阳县知事。民国六年(1917年)阴历二月卸任,不久,出任南淇县知事,是年11月病故。曾炳章性嗜金石,收藏洛阳墓志拓本1000余件。民国以来,洛阳乡间盗掘古墓之风渐起,后周重臣韩通与夫人董氏墓志,北魏元显魏墓志等由他藏入专门收藏洛阳地方石刻的“存古阁”。曾炳章对龙门全山洞窟
62、孔广洋
  孔广洋(1842~1917),长坡镇人。前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学生,国子监肄业。光绪五年(1879),初任安徽省宣城县丞,后任知县。二十二年,任六安直隶州知州,授予三品衔。宣统元年(1909),任太平府知府,钦加二品衔。未几,清廷倒台,束装回籍。途经香港,同林天嶷等人发起开辟清澜港商埠事宜。至民国3每(1914),港内筑石堤数千丈,疏浚港口,修建码头。小火轮行走清澜港与文昌县圳间,且有数十吨大海洋轮
(18421917)
63、李德镛
  李德镛(1869~1917)字惕仁,号天麓。浏阳官渡人。清同治八年(1869)生,清末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应聘江西袁州(今宜春市)中学堂任教,次年患鹤膝风回乡,创办天麓书庐。后与地方绅士共商,征田募捐创办菊溪初等小学堂,并举办教育研究会,培养师资。后下肢瘫痪,仍继续创办永和新实简易识字学堂、含章女子小学堂。后拆简易学堂为新实一、二、三校,并另在永孚倡办三所初等小学校。又将菊溪初小扩充为
(18691917)
64、王世琪
  王世琪(?~1917)字炳青,宁乡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为大理院少卿,兼摄正卿。二十三年,以父丧归里。黄遵宪邀入时务学堂讲授法律,不就。三十二年任法部右参,后改左参,旋调总检察厅厅丞。宣统二年( 1910)署法部左丞。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其为法部副大臣,辞归。深居简出,不语时政。著有《律例笺》2卷、《菜园遗墨》2卷,均未刊。1917年卒。
65、谢化南
  谢化南(1845~1917) 号棠洲,城关人。自幼攻读经史。凡登门求教的,均悉心指点,诲人不倦。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留京任户部主事。甲午战争后,国事日非,化南深感力不从心,欲辞官回乡办学,未获准,后来又调任云南知府。到任不久,因长兄病危,便借故辞职返里,设堂讲学,倡导教学革新,增设数学、时事政治等学科。后学堂因故解散,谢化南从此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专心从事著述。著有《滇程日记》、《庚子扈跸
(18451917)
66、赵惟熙
  赵惟熙(1859~1917),字芝山,南丰人。幼随父入蜀,求学于壁山名儒郭兰塘。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会试同考官、学政、国史馆总纂、知府、垦务官,民国时任陆军上将、都督、宣抚使,参政院参政、参议院议员等职。在陕西创办崇实书院,于右任在此求学时爱其器重。在贵州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在宁夏、甘肃开设农事实验场,设立垦牧公司,并修治利用黄河渠道发展灌溉设施,垦荒数十万亩。捐俸购棉种数
(18591917)
67、朱敬熙
  朱敬熙(1852~1917),字缉斋,清朝附生,累试不中。他是崇安县著名缙绅,田产居全县首户。因捐金,遂援例为农部郎中。后以花翎二品衔改道员,候补浙江。清光绪十三年(1887)他遵照母亲意愿,出资三万银元构建城南馀庆、垂裕二桥。现仍存馀庆桥,成为武夷山市著名的旅游对外开放的景点。又资助修复景贤书院和武夷精舍。光绪十五年他以朱熹裔孙的名义重修朱熹创建的五夫社仓,于今仍保存完好。终年66岁。
(18521917)
68、邹云彪
  邹云彪(1861—1917),株洲县龙凤人。曾在清军任长门炮营哨官,后官至武功将军,赐封三代。1911年,任延平协兼带两营。是年秋,革命军武昌起义,举义旗响应,为光复福建立下首功。历任福建省水陆总司令部参谋、福建省西路警备队统领、闽西警备司令,晋升陆军中将。1917年6月,病逝于官署。
(18611917)
69、恽毓鼎
  恽毓鼎(1862—1917),字薇孙,一字澄斋,河北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侍读学士,国史馆总纂,-研究所总办等职,担任晚清宫廷史官达十九年之久。著《澄斋诗钞》、《澄斋文稿钞存》、《澄斋日记》。
恽氏五毓(18621917)
70、沈汝瑾
  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号石友,又号钝居士、听松亭长。常熟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庠生。赋诗题《春夜宴桃李园》,有“花月醉乾坤”句,为学使赏识,遂以诗名。沉浸于诗数十年,主要学杜甫,上溯汉、魏,下逮宋、元,不受虞山诗派影响,与同时同乡张鸿、杨圻诸家之作异趣。自谓“五百年无入眼诗”。多悲慨国事、讽统治者罪恶及反映人民苦难之作,于清人颇近吴嘉纪、郑珍。晚年所作喜用新名词、方言俗谚,诗风
(185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