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7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31、张希圣
  张希圣(1885-1917),字宗周。河南省浚县城关西后街人。辛亥革命志士。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父亲张春和为人敦厚。昆仲四人,张希圣排行第二。老大张希岑,精拳术;老三张希曾,以教书为业;老四张希孟,1930年前后曾任浚县政府第三科科长。光绪三十年(1904),19岁,考取庠生,后肄业于浚县英文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开封,先执教于河朔中学、河南省立优级师范。与私立中州公学学监韩警
(18851917)
32、郑树标
  郑树标(1840-1917),乳名元选,字锦堂。自幼爱武习艺,以120斤大刀练武受赞誉,大清同治庚午(1870)科由国学生中式第十四名武举人,为陶建勋传授武功中进士而闻名。他的120斤大刀至今还保存在陶村。
(18401917)
33、陈黻宸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晚年改名芾,瑞安人。清光绪五年(1879)始,在书院任教,培植家乡子弟,历时20年。二十四年,任上海速成教习学堂教习。二十六年,任杭州养正书塾教习,“陈夷夏文野之义,于五胡、金、元之迹反复而不厌,又以孟轲、邓牧、黄宗羲之说敷引于讲席之间”。二十八年五月发生学潮,率学生马叙伦等数人离校,在上海主编《新世界学报》,所著《经术大同说》、《独史》、《德育》、《地史原理
(18591917)
34、陆佑
  陆佑 (1844~1917)陆佑,字弼臣,号衍良,广东鹤山人。一说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本姓黄,自幼父母双亡,10多岁时卖身到新会县陆姓地主家作长工,改姓陆。19世纪60年代末,陆佑以契约劳工身份(俗称“猪仔”)到新加坡当采锡工。3年期满,留矿场当自由工10余年。有了数百元的积蓄后便另谋生计,先买下一处已停采的锡矿场,雇用二三十名自由工开采。初无所获,深挖后竟获杂质少、藏量多的“锡米仓”
(18441917)
35、孔祥霖
  孔祥霖 (1852—1917)字少 ,号恫民。曲阜县(今曲阜市) 城内人。1875年(光绪元年)中举人。1877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80年,任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史馆协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甘肃主考官,顺天府乡试磨勘官等。1890年(光绪十六年),任会试磨勘官。次年,奉命督学湖北,曾提出经、史,理、文分科教士的建议。后丁母忧,辞官回籍。1894年(光绪二十年) ,创办了曲阜算学馆、农桑
(18521917)
36、田骏丰
  田骏丰(1878年—1917年),字枫溆,号二澍,伏羌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优贡,同年入陕西巡抚岑百煊幕,三十年派赴日本留学,以事旋归,襄治军政。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西百色厅同知,宣统二年(1910年)迁宣化知县,次年转知容县。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出为上海都督府顾问、北京临时参议会议员,次年署甘肃省国税筹备处处长、财政司司长兼警察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复选为临时参议
(18781917)
37、周之济
  周之济(1846~1917),字侣宣。广西苍梧县人。曾任陕西省汧阳及高陵知府,蓝田食邑。周少年勤奋好学,通古籍及新学。后于德清观(今三中校址)掌教。地方官赏识其才能,以拔贡送廷考获取录。派委陕西为官。周之济无粮户,只得加入大坡山周氏祠堂,并得周泽棣祖父资助,始得成行。周之济在汧阳县任职,施行善政,深受百姓爱戴,声誉日高。上级命其治理河朝邑水利,工程完竣,升任直[奈隶]州知州,继又治理二华河河渠。八
(18461917)
38、许南英
  许南英(1855~1917),字子蕴,号蕴白,一作允白,又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戎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世居台湾省台南县。甲午战争后内渡大陆,曾任福建省龙溪县知事,全家遂落籍龙溪。许南英16岁时应童子试,后又参加乡试、会试。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土。授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但他宦情淡泊,念念不忘为乡梓服务。同年即回台南,县令陈步梯聘他为蓬壶书院山长,他推辞不就。光绪二十年,台湾巡抚陈景崧
(18551917)
39、崔澄寰
  崔澄寰(1841~1917)字竺西,清末民初盐山县崔程赵村(今庆云县前程赵)人。崔氏为当地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崔澄寰之祖父兄弟四人,三人考中秀才。其父崔崙,字星源,道光癸卯科举人,授河南候补知县。崔澄寰兄弟七人,四人考中秀才,其与七弟崔炳炎考中举人后又中进士,崔炳炎官至广东潮阳知县,当地流传着崔家“父子三举人,兄弟二进士”的佳话。崔澄寰自幼聪明,6岁入学,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清同治四年(1
(18411917)
40、张巂
  张巂(1854~1917年),原名镜清,字蓉舫,号芙初,黄流孔汶村人。丁酉科(1897)顺天举人。《崖州志》的主要编纂者。出生贫苦家庭,聪明好学,胸怀大志。10岁选入州庠,不久食廪生禄粮,为当时的文士所器重。升为廪生后,因父亲年老,不忍远离。父亲逝世后,负笈琼台书院,受业于邱景山、奚兰洲之门。奋发攻读,求取功名。由于品学兼优,郡中名士乐与之交往。光绪十四年(1888)省有要员来琼台书院视学,阅其试
(185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