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41、张衍洪
  张衍洪(1871-1914),字子南,化名梓楠,湖南郴县太平乡(今郴州市苏仙区)人。辛亥革命英烈。清同治十年(1871)生,出身士宦世家。其父张继镜中举后,授陕西补用知府衔,任孝义厅(今柞水县)知县。叔父张振铎,曾任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张衍洪少年随父至陕西。不幸家中5人(父、母、两个兄长和二妹)殁于瘟疫。仆从惊惶逃散,时未成年的张衍洪举目无亲,历时数月,水舟陆车跋涉数千里,独自扶护五口棺柩返家归葬
(18711914)
42、张圆泰
  张圆泰(1855-1914),号一清,陕西省眉县丁家沟(今属小法仪镇二郎沟村)人。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19代传人,人称大师。清咸丰五年(1855)农历十二月十九日生。幼失双亲,幸蒙兄嫂善待,生活有靠,想读书却无力就学;性善,心慕道人,欲了却俗心,但不得其师。同治十三年(1874),20岁后,欣闻太白山大爷海赵真人修行有德,即登山拜师虚心识字,学道习医。后为盗所扰,随师移居四嘴山巅,师自参禅,圆泰一面
(18551914)
43、王发林
  王发林(1882~1914),曲江县犁市下园乡王屋村人。少有壮志,常感清政府政治腐败,祸国殃民,深怀报国拯民之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广东省陆军学堂,训练期间深受革命理论的影响。在陆军学堂炮科受训3年毕业后,立志革命,写下遗嘱交给妻子:“吾志尚革命,务求成功,不怕牺牲,卿坚贞自爱,怀抱同仁,以国为重,耐心培育儿辈,继我遗志”随即踏上征程与蔡锷、黄兴、梁鸿楷、方军等革命长辈为革命奔
(18821914)
44、吴廷斌
  吴廷斌(1839-1914),清代大臣,字赞臣。安徽泾县茂林人,历任山西巡抚和山东巡抚等。因庚子之乱中护驾有功,深得西太后的赏识,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年底吴廷斌已经扶摇直上做了山西布政司,后署理山西巡抚。光绪三十三年又调任山东布政司,实授山东巡抚,并数次代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泰山之巅举行祭天仪式。至今泰山还留有吴廷斌的一处石刻手迹“东天一柱”。此外,吴廷斌还参与了山东大学的创办。大权在握之
清代大臣(18391914)
45、爱新觉罗·世铎
  爱新觉罗·世铎(1843—1914年),清朝宗室,满洲正红旗人,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九世孙,爱新觉罗·全龄第三子,清末后党重要成员。1901年,任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1911年,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1914年去世,谥号恪。人物生平道光三十年(1850年),世铎承袭礼亲王爵位。同治年间,被授为内大臣、宗人府右宗正、宗令等职。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罢免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全班军机大臣后,
(18431914)
46、张园洲
  张园洲(1851-1914),贵州省贵阳瓮(翁)井人。清末高僧,佛号了尘,人称了尘大师。清咸丰元年(1851)生。幼丧父,入塾读书,聪颖异常,通经史,擅诗词,好佛学。同治四年(1865),15岁,拒母为其议婚,到贵阳九华宫出家,拜碧峰长老为师。后云游大江南北,到四川合江法王寺,参果山法师,承临济正宗。光绪元年(1875),回贵阳,筑茅庵(名华藏庵)于六冲关。不久住持贵阳九华宫。光绪十七年(1897
(18511914)
47、周瑞龙
  周瑞龙,(1841—1914)谱名嘉萱,字奉廷,号道南,湖南湘潭人.1841年出生于湘潭市郊霞城乡芭金村人。1862年投笔从戎,入淮军郭松林部,转战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直隶,山东。河南,陕西,辽宁各省。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被升为参将,副将,行辕中军副将兼理营务处。1875年补授湖南永顺协统,以后署理湖北左营游击,祉授湖北竹山协统,湖北汉阳协统,湖广协统兼署督标中营副将。1887年,授湖
(18411914)
48、刘旦诞
   刘旦诞(1826~1914),名炜,字云程、一飞。海门(今海门市)常乐镇人。种田能手。因出生时辰在农历春节清晨,取名旦诞。成年后,刘旦诞潜心农业,辛勤耕作,培养出许多优质高产品种,屡获官府奖励。一天,张謇和厅同知王宾路过刘宅稍憩时,见宅内外果树成林,竹木参天,备加赞赏。清宣统二年(1910),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刘旦诞因耕作有方,成绩显著,获“孝悌力田”匾额一方。不久,南京又
(18261914)
49、陈培松
  陈培松(1890—1914),字乔阴,别号古田村翁,古化县城(今百寿镇)人。自幼朴质沉毅,好武事。读私熟时,因书法拙劣,遭父督责,松辩说:“学书难,不如学剑易”。1905年,考入州城高等小学堂,阅读了暗流民间的反清读物《嘉定屠城记》、《杨州十日记》,萌发了对清统治的不满。每与同学谈刘邦斩蛇事,便慷慨激昂地说:“赖尚有三尺剑耳!”1906年,陈瞒着父母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堂。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有蔡锷、尹昌
(18901914)
50、李心昂
  李心昂(1890~1914.1),字慨卿,号毅任,别号泪海(意为悲泣国家之危亡),河南省考城堌阳镇李场村人。好读书,学业成绩常名列第一。常对腐败时政揭发批判,措词激烈,毫不留情。辛亥革命前后,李心昂就读于河南高等巡警学堂,每看到列强相继逼迫清廷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痛心疾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此时,恰逢张钟端奉孙中山之命,到河南密谋举行起义。心昂于1909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豫东起义组织仁义会
(189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