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41、吴沃尧
  吴沃尧(1866-1910)近代小说家。字小允、茧人,后改趼人,笔名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人。出身于没落仕宦之家。1886年左有居上海,入江南军械制造局为各报撰写小品文,同时为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撰稿,曾先后发表《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后一度客居京津、山东及远游日本。1897年主编《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1904年任美国人所办《楚报》主笔。后因参加反美华工禁约运动而辞职返沪。
(18661910)
42、毛班香
  毛班香(1841~1910)名经畴,字班香,汉诗之子。中秀才后,即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嗣后代父授徒讲学。在教学思想上,他服膺关学创始人张横渠的主张,认为学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出“持身用诚,居敬应物”,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他因材施教;在学习方式上,坚持以自学为主,先生着重指导学生精读深思,解答疑问,使其借助已知,探求未知。所读的书,可以自由选择,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毛班香不以儒家经典为
(18411910)
43、董常义
  董常义(1847~1910),字宜斋,知堡乡南知堡村人。清光绪三年(1877)大饥荒,多次徒步西安、北京贩卖字帖糊口。目睹百姓苦难和世俗败坏,乃筹建“长灯”、“舍茶”、“同善”三个善会,从事各种善举,如掩埋劫后白骨,炎天施舍茶水,收集、焚化字纸,修路补桥等。自编《荒年歌》等劝善歌词30首,分上下两册刊印。每遇远近赛会,必徒步前往,当众宣讲演唱。慈禧太后避乱西安时,赐董为“宣讲生”。光绪三十二年(1
(18471910)
44、李丹麟
  李丹麟(1840~1910),字仁薮,号星阁,清博罗下村人。1884年(光绪十年),以县丞候补于福州,闽浙总督何璟委任丹麟办理澎湖南路粮台事务兼总查。璟降职后,丹麟请假返家。1891年(光绪十七年),随惠州知府杨霁之弟杨儒出使秘鲁,被保举任知县。回国后,因母死返家。随后游历欧洲,途经安南、暹罗、南洋群岛再至美洲。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福建谒选,任永定知县,调任宁德知县,均为地方人民称颂。
(18401910)
45、李雨春
  李雨春(1837—1910),宝堰镇人,为丹徒县拥有近百万资产的商业巨子。清咸丰年间,创建铭记酒行。数十年行薄利多销、保质保量之方针,酒行不断发展壮大,名噪-,极盛时期年营酒近40万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欢庆花甲时,向亲友庄重宣布告退,铭记酒行由其子李培田接管,自己则留意于慈善事业,并购置新屋,悬“务本堂”匾额,要求子孙铭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古训。清光绪二十五年,江南大旱,民生
(18371910)
46、安重根
  安重根 (1879-1910),朝鲜黄海道海州人。曾发动义兵运动计划刺杀日本驻朝鲜总监伊藤博文。伊离开朝鲜回国后担任枢密院议长,1909年12月26日伊专程来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修订日俄密约。共议瓜分中国东北问题,安重根闻讯追踪来哈,并探悉伊藤博文到哈尔滨的时间车次。上午9时,当伊乘坐的火车到达哈尔滨火车站时,他冲破警戒线,进入站内,用手枪向伊滕博文连开三枪,伊当场被击毙。他亦被捕并押往
(18791910)
47、倪映典
  倪映典( 1885--1910).安徽合肥人,字炳章,后更名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次年,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后至南京就读江南陆师学堂炮兵科。毕业后曾任清朝新军第九镇炮标队官,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清光绪三十四年,在安徽任炮兵管带。是年,因密谋反清起义事泄,逃往广东,后任燕塘新军炮兵排长。清宣统元年十一月(1910年1月),倪与胡汉民、朱执信、高剑父、徐忠汉、姚雨
(18851910)
48、景星
  景星(?--1910年):清末满州正白旗人,字月汀。历官户部员外郎、郎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江苏苏松常镇太粮储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任督办军务处文案翼长。旋授陕西陕安道,二十三年迁长芦盐运使。后历任山西、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江西、湖北巡抚,补授福州将军。光绪三十三年任资政院协理大臣,襄办资政院开办事宜。继派充全国禁烟大臣。
(?~1910)
49、汪鸿业
  汪鸿业(1880~1910),又名克敏,富阳镇仁义街人。1908年,汪鸿业的父亲在广东任职,他随其父赴任所,后考入广东水师学堂肄业。在校期间,听教习(教师)讲述北洋海军在中日战争中覆灭的历史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目睹清朝政府丧权辱国,腐败无能,极为痛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便与5名同学密谋刺杀广东巡抚,因事不机密,被捕入狱,惨遭极刑,于汕头英勇就义。
(18801910)
50、夏云
   夏云(1830~1910),名国荣,字春农,医名继昭,别名湖村农隐,晚称耕耘老人。清末扬州名医。清道光十年(1830年)出生于甘泉县黄珏桥(今邗江县黄珏乡)中医世家,曾从名医柯慕昭学医。道光二十九年,夏悬壶于扬州西门锁巷。据《甘泉县续志》载:夏云“幼聪颖,嗜学,因家贫废读学医,以继昭名悬壶,与同时名医方华林、朱湛溪相切磋,学遂大进。士大夫之家有疾者,争延诊治,药投辄效,尤以治喉名于时”。同治九年
(183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