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4)
131、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年),乳名清心,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晋江永宁岑兜村(今属石狮市永宁镇)人。子芳8岁入银江小学读书,因父母早逝,家境日蹙,中途辍学。民国12年(1923年),子芳跟随乡亲旅居菲律宾马尼拉,先在店铺里当学徒,后入中西学校半工半读。旅菲期间,正值国内大革命蓬勃发展,子芳在海外阅读许多进步书报,萌生报国救国大志。民国16年,子芳毅然回归祖国,一面继续求学,一面寻找革命道路
(19101942)
132、郭晓棠
  郭晓棠(1910一1969年),原名郭全和,紫陵乡西紫陵村人。先后就读于河南省立十三中学、一中、省立一师、中州大学附中和河南中山大学。晓棠学生时期就追求真理,投身革命,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立志救国。他不仅刻苦钻研“国学”,而且认真阅读《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中国理论学史》、《先秦政治学史》和《创造周报》等书刊。1926年,晓棠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开封青年协社”,经常听取该社马林、
(19101969)
133、高去寻
  高去寻(1910~1991)字晓梅。安新南冯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北冯村两级小学和保定第六中学读书时,颇受老师器重。1929年考取北京大学文预科,得到北大文学系教授魏建功的关注与指导。从此在课余时间开始阅读有关甲骨文、金文及铜器的专著或论文。同时,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在发掘朝鲜乐浪郡时代的墓葬之后,应邀到北大、清华进行了两个月的演讲,并放映照片说明,更引起他对考古学的兴趣。高去寻进入正科后,
(19101991)
134、楼化篷
  楼化篷(1910—1996),原名展,曾用名南高。浙江义乌人。新中国林业教育事业组织者、领导者和开拓者之一。早期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晋西北行署党组成员、秘书处长、专署专员,晋绥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干部教育处处长,林业部教育司司长、顾问,享受副部级待遇。1910年10月,楼化篷出生在义乌荷叶塘东大路村—户世代务农、耕读传家的家庭。楼化篷七岁进私塾式旧制小学堂读书。高小毕业后,由
(19101996)
135、黄诰
  黄诰,字孔慈,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县城关东门人。从小聪明好学。因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有学问,就可以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民国25年(1936年)厦门大学毕业。历任南平农业学校教导主任,连城简易师范教导主任、福建省参议会驻会参议员、省府谘议,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民国16年,由在长汀县国民党党部任职的同乡揭贤士介绍加入国民党。黄诰在长汀七中念高中时,对家乡弊政,官绅以权谋私,特别对
136、吴青霞
  吴青霞(1910~2008年)是现代海上杰出的女书画家。原名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吴仲熙是江南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受家庭熏陶,她自幼喜爱绘画,遍临家藏宋、元、明、清名迹。1923年,年仅13岁的吴青霞画了一批扇面,在常州参加救灾赈济画展,从此崭露头角。1925年,她的作品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中日第四届联合画展”,成为江南画坛的新秀。江南名士钱名山(振
(19102008)
137、肖洪量
  肖洪量又名肖湘潮,1910年生,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人,其父早丧,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最小。1933年,他在沅陵联立八中初中毕业,继赴长沙育群中学就读,后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1937年,他来县城入赘柳树湾杨家,先后任过小学教员、校长、楚屏中学总务主任等职。他善于理财,曾利用岳父家靠河边的宽敞房地开面粉厂,又从事煤炭、石灰等长途贩运生意,还在龙头庵河边购置土地,广种柑桔,家境逐渐富裕。肖为人
(19101949)
138、柯召
  柯召(1910年4月12日—2002年11月8日),字惠棠。出生于浙江温岭。数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柯召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平民家里,父亲柯伯存是当地一家小布铺的店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窘迫,勉强度日。柯召5岁时,父亲即教他认字,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2002)
139、李学忠
  李学忠(1910―1936),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政治部主任。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人物生平工人出身。早年到东北谋生。后在吉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苏联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回国,到东满工作。1935年初,任中共东满特委组织部长。同年3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3月,中共东满特委改为中共东满省委,东北人民
著名抗日英烈(19101936)
140、周立三
  周立三,经济地理学家 1910年9月20日生于浙江杭州。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5月27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地理、综合考察和国情分析研究。20世纪50年代率队对全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生产布局进行长达5年的深入考察,提供系列专著和建议,卓有建树。是中国农业区划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