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9)
181、魏拯民
  魏拯民(1909~1941)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关有维,字伯张,山西屯留人。1918年入私塾读书,1922年考入县立高小,1925年考入省立太原一中。中学期间,受革命思想影响。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夏,考入北平(今北京)私立宏达学院学习,同时开展革命工作。193O年l1月,受党组织指派考入安阳军校。1931年4月,再次赴北平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19091941)
182、陈士渠
  陈士渠(1909——1995),湖北荆门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军副连长、副营长,红十二军师参谋长。建国后,任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逝世。《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一文书中,父亲多次和我们说起:“毛主席是中国无人可比的战略家,可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主席从来不带枪。我跟随毛泽东几十年,第
(19091995)
183、杨秀阡
  杨秀阡,1909年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城大南街一书香门第,乳名“鹤龄”,排名“毓钟”。他少时聪明伶俐,随父杨藻鉴就读于私塾。1921年春,杨秀阡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考入湖北省立武昌第一中学。1925年秋,杨秀阡到武汉就读于董必武任教的武汉中学。在校期间杨秀阡逐步受到马列主义教育,同年10月赴襄樊参加二师学潮,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杨秀阡被派回枣阳开展工作。他同中共枣阳
革命烈士(19091930)
184、陈荻
  陈荻,原名陈世雄,字临武,化名陈自秋、陈荻。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镇河东村。幼年在本镇小学读书,后入昌黎县汇文中学学习,毕业于丰润县商业职业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经中共玉田县委决定,陈荻以共产党员的公开身份参加国民党玉田县党部,任宣传干事。不久,国共两党0,蒋介石及国民党右派势力疯狂“清共”、“剿共”,实行反动的-统治,陈荻根据党的指示,转移到乡村,是时,他任中共玉
革命烈士(19091940)
185、贺学祥
  贺学祥( 1909~1987),洪家关白族乡人。1926年参加贺龙的北伐队伍。1927年7月,贺龙安排他留守武汉贺公馆,负责贺龙夫人向元姑、女儿贺金莲等家属的安全保卫及勤务工作。10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潮州、汕头失败,贺龙去香港。此时武汉三镇,贴满了通缉贺龙的告示,为了免遭敌人对贺龙亲属的搜捕。贺学祥一面奋力掩护,一面组织贺龙家属搬出贺公馆,东躲西藏,过着流浪生活。11月,周恩来派贺龙部原二师
(19091987)
186、丁果仙
   丁果仙(1909—1972),字步云,艺名“果子红”。河北省束鹿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四岁就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被卖于太原丁家做养女,七岁投师晋剧艺人孙竹林学艺,在太原泰山庙清唱卖艺三年,是晋剧史上第一位女须生。她十一岁搭班登台,曾在庆梨园、锦艺园等戏班与前辈著名艺人“盖天红”(王步云)、“说书红”(高文翰)、“毛毛旦”(王云山)、“三儿生”(孟珍卿)、“狮子黑”(乔国瑞)等在太原、晋中、内
(19091972)
187、祖万忠
  祖万忠,1909年生于会泽县马路乡一地主家庭。幼年上过两私塾,15岁时丧父。父亲去世后,靠父亲留下的遗产维持生活,与母亲共同抚养着两个弟弟。他勤于劳动,从事农活是一把好。生活艰苦,衣着朴素,为人正直、豪爽,说话果断,办事公平,在尖山带享有一定威望。1945年,因祖万忠的小叔祖守明(尖山的地主)分家产时不公平,致家族内部产生裂痕,矛盾日益尖锐。1947年冬,祖守明窜通国民党会泽县火红乡乡长陆老七及县
(19091949)
188、蔡灿光
  蔡灿光 (1909~1951年),又名光复。出生于坳仔镇鱼北村富裕之家。1930年在广州私立知用中学毕业后,先在顺德县乐从烟酒税稽征所任稽征员一年半,后在江西省大余县第一区署任职员半年。1934~1939年,回乡务农经商,并在四会县城设光复行经营杉木生意。1940~1948年先后在顺德县任特务大队中队长、西江别动军直属纵队少校联络员、怀集县治安委员会边境自卫队队长、怀集县护航总队队长等职务。期间的
(19091951)
189、王度庐
  王度庐(1909—1977),北京人,原名“葆祥”,笔名“霄羽”,是40年代北方著名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中学未毕业,在自学中成才。他长于写长篇武侠、爱情小说。1935年前后,他曾辗转于河南、陕西、甘肃各地工作,1937年末来到青岛,在市北区宁波路借到一间小房定居下来,达10年之久。1938年初,他开始给青岛《新民报》写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以后又连续写《剑气珠光录》
北派五大家(19091977)
190、赵竹光
  赵竹光(1909~1991),广东新会人。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抚养。因缺衣少食,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民国18年(1929年)从广州培正中学毕业,来沪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文学院求学。因体质虚弱,难以适应繁重的学业负担。他从美国《体育》杂志中看到介绍有关健身锻炼的图照与文章,即按所介绍的方法,运用哑铃、杠铃等器械进行锻炼,肌肉逐渐发达,体质有所增强,与前判若两人。同学们纷纷要求参加锻炼。为此,赵组织中国
(1909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