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7)
61、宋国祥
  宋国祥,1908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白厂门一农民家庭。他10岁时入白厂门小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掀起了反帝爱国0。在老师的启发下,宋国祥从小就暗暗发誓:绝不当-奴,要走抗敌救国的道路。当时白厂门驻有一支队伍,他看到士兵天天操练,军威雄壮,甚感兴趣,激发了他尚武救国的决心。1924年,他小学毕业后没有升学,毅然参加了东北军。他一个心眼练武,又加上有点文化,很快得到了团长的赏识,被提升为排
(19081946)
62、胡国瑞
  胡国瑞,教授。湖北当阳人。字芝湘。1908年12月出生。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后任教于武汉大学。曾任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所长,兼下属文学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文学学会会长,九三学社武汉分社委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46年后,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中古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详细介绍胡国瑞(1908~1998)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尤致力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和唐诗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
63、王永浚
  王永浚(1908-?)王永浚同志是湖南衡阳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教员、研究员,军委某局科长、处长、副局长兼研究室主任、副局长,军委某部某局局长、技术部副部长,总参某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永浚同志是我军情报战线功勋卓著的研究工作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战争年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19082003)
64、吴志远
  吴志远,1908年2月1日出生,江西省鄱阳县芦田乡吴家村人。原名吴保书。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由于家境不济,吴志远0岁时才开始在本村私塾读书,在六年间他读了《论语》、《孟子》、《百家姓》等,接受了一些旧式教育,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后到波阳县师范读了一年书,懂得了一些现代知识,接触到当时知识界救国救亡的革命宣传与熏陶,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感召下,他曾回乡办学。
开国大校(19082001)
65、鲍辉
  鲍辉,原名鲍继禄,1908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县鲍家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他和兄弟们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们靠种庄稼、替人加工面条维持生活。尽管起早贪黑,但依然在饥饿线上挣扎。1926年10月,北伐军胜利攻占武汉,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给黄(安)麻(城)两县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时的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由秘密转为公开,并且迅速地发展起来。“打倒
革命烈士(19081939)
66、朱汉膺
  朱汉膺(1908~1983年)朱汉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山腰乡三朱后宅村人。兄弟4人,汉膺居长。髫龄入塾馆启蒙,13岁父殁,家道中落,他边读书、边帮助母亲种田,养成勤劳习惯。民国11年(1922年)2月,汉膺进入县城崇德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学励群小学,得同学所寄《中国青年》、《响导》等读物,开始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对中国革命有初步的认识。民国14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惠安,他积极参加-
(19081983)
67、练平
  练平,原名练文澜,字维波,号不鸣,化名陈士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祖父是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路过象洞时的遗弃儿童,取名练大贵。父亲练开明靠挑担为生。练文澜幼时在家乡区立小学读书。民国14年(1925年)考入上杭县立中学。1926年,练文澜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上杭国民党部筹备委员。1927年任武平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县农
68、孙冶方
  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无锡玉祁街道礼社村人,模范共产党员,著名经济学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个人经历1921年入高小读书。1923年在无锡竢实学堂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底转为中共党员,任无锡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同时也加入中国国民党。192
著名经济学家(19081983)
69、殷宏章
  殷宏章(1908.10.1-1992.11.30),植物生理学家。原籍贵州贵阳,生于山东兖州。192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发现了对植物突然改变光强、光质时,光合作用也发生瞬间变化,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有两个光化学反应系统参加领导了抗菌素的生产和研究1959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光合作用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81992)
70、赵一鸣
  赵一鸣(1908~1983),原名赵双起,曾用名朱继臣,安徽省宿县城关镇(今宿州市)人。原籍山东,幼年随家人逃荒到宿县定居。赵双起家境清贫,小学毕业后,于民国11 年(1922 年)考入宿县乙种商业学校,以期及早就业谋生。在该校就读期间,受到进步教师的熏陶和革命报刊的影响,逐渐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爱国思想。民国13 年加入非基督教大同盟。次年经教师杨梓宜(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宿县地方组
(1908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