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1、陈虬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别名皋牢子,祖籍乐清斗山,瑞安人,但常自称“乐清陈虬”。自幼勤奋好学,使酒负气,习拳棒,善泅水。多次赴省乡试,都未录取,便致力研究医学。26岁出议方药,立医案,为人治病。30岁著《蛰庐诊录》,提供了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疾病的范例,医名甚著。31岁结求志社,和同社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道古谈今,商榷学术。33岁撰《治平三议》,
(18511904)
12、温仲和
  (1848—1904)温仲和,字慕柳,号柳介。是晚清学者、岭东名宿、《光绪嘉应州志》总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温仲和生于梅县松口大塘村。少年就读于私塾,十七岁入嘉应州学,与黄遵宪同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科试得优贡,然后入京肄业于国子监南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京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在翰林院任职四年后回故里,主讲于汕头金山书
(18481904)
13、王彦威
  王彦威(1842—1904),字弢甫,黄岩县城(今黄岩区)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任工部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光绪十二年(1886),为军机汉官领班章京。清代自道光中期始,对外交涉日益增多,光绪朝更是颇繁。但外交文件从未系统刊行,依靠外籍转译,失实颇多,政治、军事、外交十分被动。彦威先从“十库”抄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钦定未刊的《筹办洋务始末记》,以
(18421904)
14、宗骏
  宗骏(1843—1904)字论道,号云房,石岐南下人。天资聪颖,少年时进邑学就读,虽未取得功名,学问、文章却扬名于世。当朝廷决定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时,陈兰彬和容闳两位正、副监督慕名“敦聘”其随同出洋,担任学童的汉文教习。詹天佑、唐绍仪等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成其学生。清光绪七年(1881)清廷把留美幼童全部召回,却把其留在美国任命为驻美使馆随员,不久又调任驻古巴总领事馆襄办。当时,因卖身到古巴
(18431904)
15、蒋师辙
  蒋师辙(1847~1904),字绍由,一字少颖,号遯庵,亦号颍香,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兄师轼称「金陵二蒋」。 同治十二年(1873年)選拔貢,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順天鄉試副榜。清光绪十八年初,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聘,于三月二十日抵台,至八月二十一日离去,留台仅六阅月(是年六月加闰);初则襄校台南、台北试务,嗣于四月间受台湾通志局总纂约。惟因与志局提调陈文騄(台北府知府兼)有所龃龉,迟迟未能开
蒋师辙(18471904)
16、李希圣
  李希圣(1863~1904),字亦元,号小峰,化名小嵊信,今水洞底镇天堂人。17岁,肄业娄底连璧书院,毕览二十四史。秉父意习科举业,常感叹“举业之祸世,数百年矣!异时得志,必首议废制艺、罢科举,以除学界之蠹。”由是博览百家,旁及天文。为文别具手眼,雄视一时,人皆称“李才子”。侯官张亨嘉督学湖南,奇其文,拔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次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居京师时,常留心时事,深究中外利弊,翼有所
(18631904)
17、田考
  田考(1838~1904年),又名成玉,田厝村人。田家世代务农。田考少年时,正逢鸦片战争后,社会-,民不聊生,闽南沿海百姓纷纷逃往南洋谋生。清咸丰四年(1854年),16岁的田考只身到马来西亚,在煤矿当苦力。咸丰六年(1856年),到沙捞越古晋石窿门当店员。他为人老实,办事勤快,深得主人信任。数年后,田考改在石窿门山下搭草寮摆摊。当时,大片土地荒凉,尚待开发。他便在周围开垦200多“移结”(每“移
(18381904)
18、向燮堂
  向燮堂(1865—1904年),又名向协堂,今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沙子地镇人。向出生在世代农家,生性豪爽正直,喜社交,讲义气,好打抱不平,深受他人敬仰。为反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向参加沙子地汉流会,被推举为“大哥”。清光绪三十年六月初五日(1904年7月17日),法国天主教鄂西南教区主教德希圣,带领司铎德希圣、董明德以及教民贾澄清,前往沙子地教堂巡视。路过花背时,农民向元新等人,想看主
(18651904)
19、欣澹庵
   欣澹庵(1846~1904),又名澹然,字露文,号觉非子。高邮湖西闵家桥(今金湖县闵桥镇)人。晚清名医。17岁从叔父欣种五习医,博览古今医书,在研读和实习中,不泥于成方古法,敢于创新。五年后,悬壶济世,对内、外、妇、儿等各科无不精通,在临床上颇有建树,尤擅诊断疑难重症,被世人称为“欣半仙”,名震苏皖边界数县。宝应、淮安、盱眙、天长、滁县等地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天长知县宋子联赠对联曰:“四代重儒医
(18461904)
20、钟德祥
  钟德祥(1849—1904),字西耘,号愚公,晚号耘翁,宣化县斑峰团(今邕宁县刘圩镇)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 天资聪明。 16岁时考取贡生, 就读于桂林秀峰书院。清同治五年(1866)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考取进士,任庶吉士,授翰林院侍讲、国史馆编修,帮办福建、台、澎防务。光绪十年,法越之变,奉命出关视师。和议成,回国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九年,调任广西帮办防务。不久辞职赴广州。光绪三十
(1849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