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1、张斯枸
  张斯枸(1842-1898),字听驵,浙江省慈溪县人。清末外交官、翻译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10月26日生。年轻时放弃传统八股章句,绝意科场,跟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习西学,由是精通英语。后受到福建船政大臣夏献纶、沈葆桢的赏识和器重进入总理事务衙门。同治十三年(1874),由总理事务衙门咨送吏部,奉旨以同矢,直隶州知州,选用2年。光绪二年(1876),随兵部左侍郎郭嵩焘出使英国,充任随员兼翻译
清末外交官、翻译官(18421898)
12、任鹗
   任鹗(1843~1898),派名钟砚,字少昉,号砚农,官名鹗,清巴陵县康王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官候选训导。以目疾就医,足迹遍东南诸省,善诗歌、文词,曾主讲岳阳、慎修、金鹗三书院。同治四年(1865),受命重开岳州救生局。他于湖中之险最悉,识水性,耐劳苦,经理湖中事,未尝稍懈,至光绪五年(1879),“每年拯救的溺水之人不下二千余人”。岳州知府张德容称他是“存心利济有益于众者”。在拯救落
(18431898)
13、康广仁
  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子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清末维新派.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弃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
戊戌六君子(18671898)
14、李用清
  李用清(1829-1898)字澄斋,号菊圃,山西平定州人。晚清名臣。同治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出大学士倭仁门,散馆授编修。安贫厉节,日研四子书、朱子小学,旁稽掌故,於物力丰瘠,尤所留意。大婚礼成,加侍读衔。十二年,丁父忧,徒步扶榇返葬。服阕,入都,仍课生徒自给。光绪三年,记名御史。会山西奇荒,巡抚曾国荃、钦差大臣阎敬铭奏调用清襄赈务,骑一驴周历全境,无间寒暑,一仆荷装从。凡灾情轻重、食粮转输要道,悉
(18291898)
15、贾洪诏
  贾洪诏(1806-1898),字金门,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云南定远、他郎、河西、南安、元江、昆明等州县,后擢升景东同知、顺宁知府、贵州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他终于职守,勤政学民,干练有为,政绩显著。他清白自守,廉洁奉公,堪称一代廉吏。他解组归里后,讲学于郧山学院,设帐收徒,为郧阳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急公好义,凡均州建学校、修堤坝、助宾兴、兴教化之事,无有奔走呼号,率先垂范,捐资
(18061898)
16、孙翼如
  孙翼如,名贻谷,字兆燕,号翼如,以号行,洋中村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生于书香世家。祖湘湄,少司马奉政大夫,父武翼都尉。翼如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对经史研习有素,能诗善文,弱冠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同治八年(1869),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参加乡试,中副榜举人。光绪三年(1877),北上京都,考取八旗官学教习,例选知县。为奉侍双亲,久居在家,屡征不仕,父母去世,丧满,于二十一年
(18481898)
17、边宝泉
  边宝泉(1831—1898),字廉溪,号润民。原籍奉天辽阳,其祖先随清军入关,在霸州城内定居,属镶红旗汉军籍。他自幼聪颖好学,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乡试会试考官,户科给事中等职。他办事严肃认真,直言敢谏,直隶总督李鸿章献瑞表,媚上取宠,宝泉上奏其妄,直言不讳。他在陕西任督粮道时值荒年,筹赈济民,救民甚众。此后升任道台、臬台、藩台,直至巡抚部院,往来于山西、陕西江河之间,剔除积
(18311898)
18、刘三金
   刘三金,(? —1898)马平县一都基隆村(今柳江县进德乡基隆村)人。出身贫苦,自幼耕种,后参加天地会,与韦四、梁才等人开坛发展会众,马平县等地入会者达三、四千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历十二月初,马平县三都巡检司在乡间苛征税捐,农民不服,起而反抗。刘三金聚数百人,在三都石门村竖起义旗,向柳州进发。在六道墟,围困、打伤三都巡检周沣,擒杀周沣子周为霱,并打败前来剿办的清兵,扩大起义队伍。攻
(?~1898)
19、徐坤亨
  徐坤亨(约1820~1898年左右),字子坚,江西省南丰县市山镇贯巢村人。生性诚笃。为人厚道,年轻读书时便慨然有济世之志。年稍长,精研算术,随兄长子云经商于八闽三楚间,遂致巨富。多行善举,凡生活困难的亲戚乡邻,无不给予资助。养育弃婴、抚恤孤寡,次第举行。对于地方公益事业极为热心,开办义仓、兴修书院试馆、修建道路桥梁,捐资尤巨。今南丰至南城路段犹存一座石拱桥—“子云桥”,就是他独资修造的(为悼念英年
(18201898)
20、林苑生
  林苑生(1836~1898) ,字敏立,号翰国,福旺乡人。从小机警、有智略,曾做过小买卖,后入学,成绩甚佳。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由同知加升知府衔。历任营务、管理营部的文武事工作,干得很称职。光绪十一年(1885)随广西提督冯子材克复谅山,表现出色,得同事推荐以补知府留在广西待用,后代理凌云县事兼护泗城府事,时值凌云县受水灾。他到职后,首先组织救灾工作,用木船把米粥运到灾区救济农民,当地群众
(1836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