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王遵文
  王遵文(1832~1895),灵丘水涧人,字艺庵。其父王思祖,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王遵文在私塾就学,咸丰九年(1859),赶赴太原访求高师。他写了一篇文章,转呈主持晋阳书院的田京卿过目。田读后赞不绝口,便收纳王遵文于门下,于是王遵文学业大有长进。咸丰十一年(1861)任太学。同治元年(1862)开科考试,他以小京官的职务在刑部任职。当时与稷山县王念堂、朔县的王向甫、平定县的王镜逸在北城
(18321895)
2、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别名丁先达、丁禹廷,清末北洋海军提督,是抗击日本的民族英雄。丁汝昌任职期间曾参与镇压捻军;出兵朝鲜,使日本干涉朝鲜计划落空。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之战中,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在舰内的过道中鼓励士气,“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后被诬陷“通敌误国”,威海战败后,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谢国人,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人物生平咸
(18361895)
3、任伯年任颐
  任颐(1840—1896),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0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
清末海派四大家(18401895)
4、杨泗洪
  杨泗洪(1847-1895),生于1847年,字锡九,号茂龄,宿迁城彤华街人,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后弃学从军。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十五年升任镇标左翼统领,后任台湾镇总兵。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腐败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同时命令守台官兵内渡回大陆。此时的杨泗洪任刘永福黑旗军的副帅,拒不执行清廷撤回的命令,率
(18471895)
5、李文田
  李文田(1834~1895 年),字畲光、仲约,号若农、芍农。原为顺德均安上村人。其父李吉和,往来佛山贩运买卖,遂迁居佛山良巷。 李文田天资聪颖,拜同乡何铁桥为师。14 岁,父亲去世,靠母亲做针线活维生。文田见母亲辛劳,便想弃学谋生。何铁桥资助他读书的费用,使他完成了学业。刑部的梁九图见他气度不凡,便招他到家里与儿子僧宝共学。文田专心研读,学识大增。18 岁参加县试,名列第一,送进县学。第二年由于
(18341895)
6、沈应奎
  沈应奎(1821-1895)于1889年(光绪15年)奉旨接替邵友濂,于台湾地区担任台湾首任布政使。而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巡抚制约的台湾地方父母官。沈应奎,号吉田,浙江平湖县人。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法海军占领澎湖,进扰基隆、淡水,台湾-。应奎奉召赴台,乘渔舟冒险渡海。后官台湾布政使,护理台抚。光绪十三年台湾改设行省,佐巡抚刘铭传赞画一切,劳绩最着。生平清附贡生,例捐纳归安训导后升温州府
(18211895)
7、陈兰彬
  陈兰彬(1816~1895),字荔秋,吴川县黄坡村人。我国驻美国第一任公使。兰彬幼年聪颖好学,青年以优行贡京师,名噪公卿。咸丰元年(1851年),顺天乡试中举。咸丰三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候补主事。咸丰十年,兰彬因母病告假还乡。在乡期间,曾主讲于高州高文书院,并倡议捐资重建该院,以弘扬文教。同治二年(1863年),伙同提督昆寿镇压了活动于岑溪、信宜一带的陈金缸农民起义军
(18161895)
8、张其光
  张其光(1831-1895),又名信千,字奎垣,广东新会双水区豪山乡人。青年时,适清廷招募水兵,以抵御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军。他决心效忠清廷,以平民身份招集一批壮丁,结队投军,而且卖去家产充作经费。他带的壮丁被编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调到浙江参加与太平军作战。官至浙江提督,先后驻防浙江、福建、台湾。同治七年张其光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是唯一广东籍巴图鲁,光绪元年被皇帝授赏黄马褂,1893年两次被皇太后
晚清明将(18311895)
9、张煦
  张煦,清朝大臣,头品顶戴。南坡,清代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灵武)人。自幼受父亲张松年“以德为先”的家学影响,养成“少笃学,目不窥园”的良好学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京察一等;后被放外任,先后担任过贵州镇远府(今贵州镇远)、贵阳府(今贵州贵阳)和贵东道(辖贵州东部府县地区)府道主官和陕西、广东、山西三省的藩、臬二司使;光绪十四年
清朝大臣(?~1895)
10、邱笃信
  邱笃信(1820~1895),字正忠,号勤植,海澄县人。其始祖原姓曾,元末由晋江迁居同安,后过继海澄县邱家,此后即以邱为姓。邱菽园(1871~1941),又名德馨、炜萱,笃信之子,新加坡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1839年邱笃信到新加坡谋生。初在驳船码头做苦力、杂工。笃信刻苦耐劳,节衣缩食,立志经商。1850年,在驳船码头开设恒春号经营米粮。由于精心经营,不到20年,成为米业大王。到1870年已是新加坡
(182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