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3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凌奂
  凌奂(1822—1893),原名维正,字晓五,晚号折肱道人。原籍安吉,自曾祖父后始迁居湖州。少年随舅父吴古年学医,尽得其传。为人治病,50年如一日,寒暑勿间,不怨劳,不计酬,贫病者还施以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湖州大水,霍乱流行,罹患者甚多,经治疗救活者一百数十人。太平军驻湖州时,曾用鸡皮、桑白皮为太平军治刀伤,用-药剖挖枪弹。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都闻名求治。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湖州一带
(18221893)
22、邓琳
  邓琳(1829~1893年),字文石,别号鼍阳居士,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北门街,清代举人,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公益家。幼孤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第六十三名举人)。后屡试不第,转而从事教育和社会活动。咸丰四年(1854年)夏,红巾会起义,他参与设局筹防,募勇千名,协力防守。咸丰十一年,陈金红巾会起义军占信宜,他进塘口,参设局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土客械斗,客家
(18291893)
23、王德榜
  王德榜(1837-1893)清末湘军将领。湖南江华(今永州市)人。字朗青。1852年(文宗咸丰二年)以监生与其兄吉昌共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随湘军战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成为湘军将领。1860年,所部归左宗棠调派。1865年(穆宗同治四年) 为福建布政使。1871年,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1880年(德宗光绪六年),左宗棠为收复伊犁屯兵哈密,令其率旧部取道蒙古草地到张家口,部署战备,
(18371893)
24、黄炳垕
  黄炳垕(1815—1893),字慰廷,号蔚亭,晚年号翁,余姚县城人。黄宗羲七世孙。长为诸生,后中举人。好天文历算,据黄宗羲《西历假如》,参以《历象考成》,晨夕推算。清同治初,左宗棠抚浙,饬沿海州县测绘经纬舆图,余姚知县陶云升命他测绘县境图,半年告成报省,人称精审。十年(1871)会试落第后闭门读书,著述不辍。辞江西和四川视学聘,浙江巡抚梅启照于杭州立算学,致书三聘,辞不赴。后应宁波辨志精舍(在竹洲
(18151893)
25、周长庚
  周长庚(?~1893年)字莘仲,侯官县人,家住城内光禄坊。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以教读为生,与林纾友善。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水师惨败,引起人民愤怒。长庚与林纾拦马递呈于左宗棠。后来,左宗棠查得实据转奏朝廷,一时义声震动全国。长庚会试多次,均不第;大挑得选建阳县教谕,调任台湾彰化县。在任时,彰化成为闽台文化交流之所,台湾南北无不知周教谕之名。光绪十四年(1888年),彰化县发
(?~1893)
26、郑文瑞
  郑文瑞(1812—1893)字啟华,号秀峰,郑观应父亲。因乐善好施及力助各省赈务,多次受清廷表彰,两奉旌表,准即建坊,并奉旨采载入《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诰授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随带,加二级,赏戴花翎,覃恩晋封通政大夫,叠封荣禄大夫。娶香山三乡平岚旧大墟陈氏(1814—1849)为正室,是郑观应生母,生有思齐、官应、思贤。诰赠宜人,屡赠太夫人,覃恩叠赠一品太夫人。葬于广州省城大北门(土名小金钟
(18121893)
27、刘承辇
  刘承辇(1821-1893年),字鸣驺,号銮坡,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三甲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广东乡试第十二名登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京都会试第一百七十名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改江西候补同知,署广丰县令,调江西瑞州府同知,加知府衔。咸丰四年(1854年)天地会首领江阿戊、黎四贵攻陷阳春县城;同治元年(1862年)客家军首领韩端、戴子桂由恩平攻陷上三都黄泥湾、合水等地;同治二年
(18211893)
28、范仁宝
  范仁宝(1821~1893)浑号“油杂碎”,“范驴子”。原籍湖北竹山县,出身于耕读传家的富裕农户。因遇太平军起义,错过科举考试机会,拜湖北大觉寺聂瑞成为师学戏从艺。咸丰十年(1860),章瑞仁班社来安康,在三义庙搭台设园演二簧,并组织科班,收徒传艺。在安康从事戏剧活动三四十年,先后培养出“瑞、彩、方、盛”四科(派)弟子。工末丑的范大德为其第三代传人。数以十计的新秀涌现,开创安康汉剧艺术新生面。其间
(18211893)
29、刘子校
  刘子校(1818~1893年),阳西塘口横山崖岭村人,刘子校幼年家贫,成长后奋发攻读,于光绪八年(1882年)考取举人,获文魁匾。次年殿试中赐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官至都察院副御史。刘子校在京为官数年,即告老还乡。回乡后,热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主持重修七贤书院,任书院主讲,并开设横山圩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刘子校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晚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家乡崖岭建了一座泥坯硬砖木结构平房(阳西俗称金
(18181893)
30、段晴川
  段晴川(1812—1893)字文澜,号春湖,又号柳桥,温县大玉兰村人。书艺精深,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廷试第一。初授兵部七品京官,历官军机章京、职方司员外郎,浙江、山西、京畿等道监察御史,直至内阁侍读学士。其为御史,仅两年时间,时值太平军兴盛时期,曾上疏“剿匪”,主张镇压农-动。辞朝家居时,曾举办地主武装一一“团练”。晚年,蛰居故里,兴办救济事业,悉心书法和诗作。著有《八砖斋京外奏稿》、《
(1812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