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2)
111、周铭
  周铭(1888—1968),江苏泰兴人。191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21年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化学教授,1923年改任物理学教授,协同裘维裕教授进行教学改革,致力于实验室建设,用英文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他在国内最早开设“精密量度与图解法”课程。为充实和提高实验内容,他还不断改进和制造实验设备。1955年他亲自设计并指导技工研制成功了一种用电控制的计时器——厘秒计,可测到千分之一
(18881968)
112、叶在馥
  叶在馥 (1888—1957), 福建闽侯人。1912年考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读书。1914年派往美国监造中国在美建造的舰艇。1915年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军舰设计与制造专业,1917年获海军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职于江南造船厂,1927年起任主任工程师兼造船课主任,开创了生产大权由国人掌控的新局面。1943年任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造船系主任。他亲手设计的船舶有500余艘,尤以川江轮的设计最为
(18881957)
113、邓植仪
  邓植仪(1888~1957),别字槐庭,广东省东莞县人。1888年6月11日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大良镇。邓自小爱农、学农,深受“教育救国科学兴农”的思想影响。民国3年(1914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学位,并学成归国。回国后,历任湖南工专、南京高师教授,广东农专校长,广东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教务长兼农学院院长,土壤调查所所长。建国后,历任农业部顾问、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和华南
(18881957)
114、林如高
  林如高(1888~1986年),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祖父林达年是骨伤科名医。如高15岁跟随祖父学习正骨技术,上山采集和识别中草药,配制各种丹膏丸散,在民间行医颇有名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高成为正式医生,刻苦钻研医术,继承祖传秘方,参以西医疗法,悉心研究骨伤疗法、推拿法、小夹板外固定法,并研制各种内服、外敷丸散膏药,进一步制服肥大性脊椎炎、慢性骨髓炎、腰椎间盘突出等顽症。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18881986)
115、张霭墨
  张霭墨(1888~1962年)江苏无锡人,张园(又名味莼园)主人张叔和六女。早年就读中西女塾,婚后随夫清华公学副校长、中国驻美国代理督学赵国材侨居华盛顿,于华盛顿师范学院深造。民国19年(1930年)回国,次年1月由天主教圣心修道院聘为圣心小学(长乐路第一小学前身)校长,民国27年兼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附中部主任,民国30年起专任圣心小学校长。抗战初期,曾主动让出学校场地,为新四军赶制军服;抗战胜利
(18881962)
116、李选廷
  李选廷(1888-1948)滇军将领。云南文山州马关县人。早年入滇军,历任靖国军旅长、滇军镇守使、建国联军军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大理镇守使。1928年后,曾任云南省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厅厅长、蒙自道道尹等。1948年病逝。老宅旧址位于马关县兴隆街,现在是马关县幼儿园。
(18881948)
117、刘开源
  刘开源(1888~1932),金寨县麻埠(时属六安县七区)人。出身于佃农家庭。民国17 年(1928 年)参加农民协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 年冬,他的家乡爆发了六霍农民起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他先后担任六安四区苏维埃执刑队队长、保卫股长、区游击队队长。民国20 年2 月,区游击队改编为独立营,刘开源任营长。在中央皖西道委的领导下,独立营在韩摆渡、西泽集、长集、苏家埠一带打游击,不断取得战
(18881932)
118、叶粹武
  叶粹武(1888~1963),名守坤,长丰县罗集乡人。幼时从父叶子英读书,17 岁入安庆讲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考入安庆法政学堂结识吴旸谷、刘天民等革命党人,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 年),倪映典去广州运动新军起事,他应约前往共商义举。叶家与倪家五代厚交,叶父临终嘱咐:“务须追随映典左右,为国尽忠。”叶抵香港时,倪映典已败亡,遂随赵声奔走于粤、闽之间。民国建立,叶被任命为皖军
(18881963)
119、李秀三
  李秀三(1888—1936年)又名李英华,沙里乡龙化村人,壮族。1923年参加韦拔群领导的“三打东兰”战斗,1925年9月参加韦拔群在东兰开办的农-动讲习所,学习革命道理,1926年回沙里,在龙化、那桃、甘闷、弄丁等地组织农民协会,并组建了一支农民自卫军,带动和保护平乐、巴轩、金牙、逻楼、沙里、龙川等地群众开展打土豪活动。 1929年冬,李秀三由黄伯尧等介绍在平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中旬李率
(18881936)
120、段惠黎
  段惠黎(1888~1976),亦名平英,号鹏志,笔名夷源、渔子,汪营镇后坝人,社会民主人士。其父亲段治钦系清恩进士,惠黎自幼聪慧,私塾启蒙后,考入县高等学堂,1903年毕业。时值废科举,兴学校,县令以惠黎品学兼优,派其前往团堡开创新学。办学中虽受地方腐朽势力多方阻挠,但惠黎以革故鼎新为已任,不畏-,排除困难,创立团堡第一所新学。1907年,惠黎赴施南考入南郡中学,学习4年毕业后,再赴省考入武昌文普
(188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