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3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0)
91、程发全
  程发全(1883~1967)歙县烟村渡人。11 岁入当地“新春和”徽戏班随父学艺,后拜名花脸朱正元(一为朱金元)为师学武生,后又拜名净“歪有头”(真名不详)为师演二花脸,拜吉牙为师学武二花、武三花,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风格。先后在《三档》中扮演秦琼,在《太平桥》中扮演石敬思,均表演得淋漓尽致。在《打龙蓬》中扮郑子明,粗鲁爽直的性格表演得妙趣横生。在《醉打山门》中扮演鲁智深,刻划了鲁智深不守清规戒律和
(18831967)
92、李更生
  李更生 (1883-1927年)近代爱国教育家。名荃,清江浦人。辛亥民军围攻淮阴城,他于城内“首倡反正议”,淮阴因得以和平光复。历掌县教育并立六师学监,长省立第八中学(在扬州)、第九中学(在今淮安区),主事六师附小(在淮阴,今清浦区),皆殚精竭虑,以爱国民主思想陶冶学子。他矢志教育改革,为国家社会造就了大批人才。毁家兴学尤为地方所乐道,并得毛泽东之激赏。
(18831927)
93、刘佐成
  刘佐成(1883~1943年),字鹰公,又名国云,永安汶洲青水池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贫苦人家。后其父刘家树到小陶做生意,家庭逐渐富裕,能供养他读书。佐成自幼聪明好学,成人后身体魁梧,朝气蓬勃。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延平府应试,考中秀才。又到福州全闽师范学堂求学,于光绪三十二年毕业。由于他学业优异,被选送日本留学,先入同文、宏文书院,后就读于工业航校和早稻田大学。同时加入孙中山
(18831943)
94、杨文恺
  杨文恺(1883~1965),字建章,直隶(现河北省)永清人。清末秀才。1902年入保定练官营当学兵,经保送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深造,继又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先就学于日本振武学堂,再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09年毕业回国,历任军职。1925年任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1926年任农商总长。1927年去职后,长居天津作寓公。解放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员。
(18831965)
95、园部和一郎
  园部和一郎,男,1883年3月29日出生于熊本县,日本陆军中将,驻武汉的第二任11军司令。园部和一郎,熊本县出身。旧姓森林。园部交风雅的继子。熊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中央幼年学校,1904年10月毕业陆军军官学校16期。在同期里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等后来的陆军大将。同11月步兵少尉,步兵第23联队付。1913年11月,陆军大学25期-组。历任步兵第23联队中队长,教育总监部课
(18831963)
96、范腾霄
  范腾霄,1883年8月14日(农历7月2日),生于湖北省利川县城东门;父渐平,当过县衙差役,英年早逝;母丁氏,居孀扶幼,以纺线为业,抚养范腾霄成人。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秀才,次年春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因开学无期,旅费用尽,投湖北护军马队一营任文案兼国文教师。光绪三十年考入将弁学堂,次年并入武昌高等学堂,秋毕业,任二十九标见习士官。后结识潜江革命党人刘静庵,将刘推荐给黎元洪在马队任文案,
(18831952)
97、吴康
  吴康,北栅中墩人,(1883—1941)世代务农,中年丧偶,有二子一女。吴康为人忠厚、坦诚、好义气。1940年广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进驻宝太线一带,进行抗日宣传鼓动工作,中墩成了三大队落脚点,时政训处主任陈明等常驻村中开展抗日活动工作,以办夜校为掩护,设立秘密交通站。交通站的同志常与吴康往来,后住进他家里,吴受到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对革命产生了感情,在同志们教育下力入抗日革命队伍,吴先后在上角
(18831941)
98、吴通翰
  吴通翰(1883~1964年) 侗族。号文卿,平等乡平等寨人。1914年毕业于龙胜县师范讲习所,在平等私馆执教。1916至1920年任北区团局局长。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组织大本营,吴通翰赴桂林投入革命军,被委任为桂林警备处龙胜警备连连长。1922年加入石成山自治军,担任营长。1923年,离开部队回故里,被选为县参议员,历任5年。1928年,吴通翰复入军界,任龙胜县民团副司令,剿匪甚力。凡县境发
(18831964)
99、李鸿绪
  李鸿绪(1883~1911.12),又名心敬,字怒之,河南省巩县人。8岁入私塾读书,听先生讲,默不一语,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后因家贫受父命赴省城开封经商。平时常看游侠等书,爱与学界交往。目睹朝政腐败,常愤愤不平。经同乡王天杰介绍加入革命军,密谋起义。1911年12月,河南辛亥革命起义时,任革命军决死队队长。他奉命出城与驻军联络,约定举火为号,发动起义。因内奸告发,密谋已泄,起义时间已到,不见火号。
(18831911)
100、覃竹饶
  覃竹饶(1883~1944),号懋才,平南县大新乡上廊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其父宝熙,号旦生,在白面崖自挖一炭窑,以烧炭为业。烧得炭后,便肩挑到大新、大安等圩镇出卖。一家人全靠这些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覃竹饶少时到邻村的私塾就学。竹饶因为资质敏慧, 甚得塾师的钟爱,却又引起不少同窗的嫉妒,用一些打油诗张贴到社址周围,对他进行毁谤、羞辱。覃竹饶亦贴出不少诗联予以反击。这些诗联文词谐谑,讽喻深刻,使一班少
(188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