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4)
131、陈希龄
  陈希龄(1878—1962)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人。陶瓷技师。出身于陶瓷世家,身有残疾,年幼即随父学艺。早年主攻原料、造形技术,20岁时用当地原料仿制紫砂器,以胎质细腻、色调纯正闻名业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山东省工艺局在博山创办陶瓷工艺传习所,局长黄华对其作品甚为赏识,遂聘入所。该所系官办,“所有出品,祗求精细而不求多”,且招有多名江西工人,他经常与瓷都同行交流技艺,并利用当地原料致力于新
(18781962)
132、赵席聘
  赵席聘(1878~1957)字国珍。保定市区赵庄村人。赵席聘与刘郁芬系姑表兄弟,幼年在本村上小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袁世凯武卫右军,不久升哨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入保定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毕业后仍回武卫右军任副队官,冯玉祥任队官。宣统二年(1910)任北洋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连长、第十六混成旅营长。1918年任团长、西北军骑兵第八旅少将旅长。1
(18781957)
133、张金海
  张金海(1878~1948)艺名三盏灯。定兴北堽上村人。幼年读私塾。因家境贫寒,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拜容城北章村拂灯蕊(外号)为师。先学青衣,后改刀马旦。他体格匀称,面目清秀,被师爷(外号老永红)看中,领去学花旦,5年出科,应邀到三河县一家戏班,担任主角两年半,被请到保定第一楼组班。巡回于京东一带演出,主要剧目有《春秋配》、《董家山》、《杨家将》等70余种。演出中,他一出场亮相,两只眼睛光彩
(18781948)
134、袁带
  袁带(1878—1966) 号瑞庭,又名砺山,小榄永宁人。幼年家贫,曾以卖白粥为生,后当佣工。民国13年(1924)任香山县“剿匪”队长,1929年任中山县护沙统领、小榄护沙局长,1933年任第一集团军总部咨议,1938年11月任中、顺两县敌后别动队司令,1938年任第四战区挺进第三纵队司令,少将军衔。1940年任第七战区第三纵队司令,1941年10月至1943年12月以游击队司令身份兼中山县县长
(18781966)
135、田骏丰
  田骏丰(1878年—1917年),字枫溆,号二澍,伏羌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优贡,同年入陕西巡抚岑百煊幕,三十年派赴日本留学,以事旋归,襄治军政。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西百色厅同知,宣统二年(1910年)迁宣化知县,次年转知容县。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出为上海都督府顾问、北京临时参议会议员,次年署甘肃省国税筹备处处长、财政司司长兼警察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复选为临时参议
(18781917)
136、张起南
  张起南(1878~1925),字味鲈,号橐园,岐岭乡陈东瑶下村人。童年时聪颖过人,10岁即能在灯谜会上独立猜射谜语。16岁补学官弟子,中了秀才。后来受维新变法的影响,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潜心致力于博览中外群书,增进知识,为日后研究“谜学”奠下深厚的知识基础。20岁上出任辰州(湖南沅陵)中学校长,在学校大力提倡和开展“灯谜”活动的同时,还创办“蓬莱灯社”,亲自带头创作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谜语项目,推动湖南
(18781925)
137、金百顺
  金百顺(1878—1954),字润泉,萧山石岩金西桥村人。幼年时家境清贫,读书不多。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杭州盐桥乾泰钱庄当学徒。后至同兴钱庄和裕源大钱庄做工。二十四年被宝泰钱庄聘为副经理。任职期间,金结交全浙铁路公司总理汤寿潜和北京日商正金银行买办陈静斋等人,后经汤寿潜荐举,金出任大清银行浙江分行经理。辛亥革命后,金百顺调任南京中国银行总行营业部经理。后随中国银行总行迁往北京,继任原职。19
(18781954)
138、徐骝良
  徐骝良(1878—1942),又名策、张策,号励身,海宁硖石人。早年留学法国,攻铁道专业,毕业于塔贝尔工程大学和巴黎铁道大学,通晓英、法、德多国文字,精世界语。归国后创办铁路讲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清宣统二年(1910),代表清政府参加万国铁道会议,并周游欧洲,考察10多个国家的铁道工作。历任沪杭铁路、陇海铁路、浙赣铁路、津浦铁路等处总工程师。从勘察、测量、设计到施工,无不亲临现场,认真从事,为开拓
(18781942)
139、金颂清
  金颂清(1878—1941),字兴祥,金尔珍之子。少习儒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补博士弟子员。后致力于经史之学。对图书文物的研究有较高造诣,善鉴真伪。1914年与罗振常创食旧廛书店于上海天主堂街,翌年停闭;1915年创青籁阁书店,未久亦停闭。1926年,在其父收集的大量古籍藏书基础上,于上海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九江路口)开设中国书店,专营古今图书,重点经营清代的精校精刊书,独树一帜,颇具特
(18781941)
140、张家翰
  张家翰(1878-1940),字子偕,号屏丞。安徽省桐城县城关人。清光绪四年(1878)生,出身翰墨世家。其父张祖荫曾任祥符县县丞。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宏文学院,攻读数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执教于安庆高等学堂,后供职于浙江实业银行。1924年春,被省教育厅委为宣城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任期两年,成绩显著。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惨案,张家翰不遗余力支持学
(1878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