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7年出生的名人介绍(5)
41、郑赞丞
  郑赞丞(1877~1914),名培育,字芳荪,霍邱城关人。他自幼好学,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孜孜不倦。一次,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挟击清廷,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句,因此而获罪。县衙欲拿办,幸友人报信,才逃到安庆,就读于安徽大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安徽留日学生-、潘赞化在安庆藏书楼召开演说会,抨击清政府与帝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郑赞丞在会上悲愤陈词。后
(18771914)
42、张啸林
  张啸林(1877—1940),乳名阿虎,原名小林,后更名寅,慈溪庄桥(今属江北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移居杭州。早年游手好闲,斗殴滋事,与流氓为伍,为当地地痞。后进武备学堂读书,结识张载阳。民国初,结识上海英租界流氓季云卿,随季至沪,后拜上海青帮“大”字辈樊瑾丞为“老头子”,与黄金荣、杜月笙结为把兄弟,并称“上海三大亨”。1920年,三人合股开设“三鑫公司”,贩卖鸦片,逼良为娼,横行霸道
(18771940)
43、陈嘉谟
  陈嘉谟先生(1877年-1960年),字讠于川,号贫乐野人,晚年又号贫乐残叟,永靖县白塔川陈家村人。世代业农,家境贫寒。幼时聪明好学,孜孜矻矻,师从河州名儒李如兰先生,熟谙四书、五经及时文,精通诗词歌赋。及弱冠,参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当时由科考书院送来翰苑先声泮水生香匾额两幅。先生一生敏于行而讷于言,安贫乐道,淡泊宁静,一切言行皆依圣人规范,坚信有德者必
河州北乡名师(18771960)
44、蒋步颖
  蒋步颖,蒋字再叔,涧滨居士其号。光绪三年(1877年)生于永靖县碱土川之蒋杨家村,1958年,以81岁高寿在故里辞世。蒋步颖少时授业村塾,习诵诗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州知州杨增新选邑之生童,蒋步颖名列第二,得进凤林书院,学时文,求经世之学,又习以应试文章,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然随着清政府废科举,蒋步颖终绝入仕之念。20年后,49岁的蒋步颖还在诗中为之自叹:立名徒抱文章志
45、经亨颐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别署听秋,上虞五驿乡(今驿亭镇)驿亭村人。自幼入塾读书,18岁寄住上海伯父经元善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经元善为首的上海绅商士民1231人联名电奏,反对慈禧废光绪另立新君,遭通缉,避居澳门。二十九年初,赴日本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攻教育与数理。与孙中山、廖仲恺相识,加入同盟会。三十四年起,曾三次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代主校务和校
(18771938)
46、张伯桢
  张伯桢(1877-1946),字任材、沧海,号子干,别号篁溪。晚年信奉佛教密宗,法名仁海。广东东莞篁村水围坊(今南城街道胜和村恬甲)人。康有为弟子,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清光绪三年(1877)生。5岁时在愚甫家垫受启蒙教育。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广州府学宫孝弟祠康有为馆旁听。光绪二十二年(1896),经院试考取入正学第十名,成为县学生员(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岁考,录东莞县学
清末民初官员,文史专家(18771946)
47、王同祥
  王同祥(1877-1911),字吉人,墟沟人,他醉心于清末维新运动,天天忙着举办地方公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地方士绅于东街第藏庵(即现在的墟沟小学)内,办了一所经正小学,不久即告停顿。紧接着又于是年冬在墟沟南城头自家的宅院里自费办起了崇正小学,天天督促工匠打课桌,修教室,废寝忘食。这两所小学,即读教科书也读四书五经,介于新学与旧学之间。当时土匪猖獗,他又编练团练(一种地方武装),筹款购0
(18771911)
48、颜惠庆
  颜惠庆(1877~1950年),字骏人,同安县嘉禾里人,出生于上海。父永京,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建筑学院,基督教牧师,后任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颜以优异成绩获美国维金尼亚大学文学士学位,是毕业于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上海,外国人汇集,竟无一份中国人办的英文报纸。颜与∠方报》商定,在该报专辟英文版一页,由他与唐国家担任。除译载电讯外,对
(18771950)
49、李兰滨
  李兰滨(1877~1945),字香圃,新安石井太平庄人,清朝末年附生。因居住在荆紫山之南,故自称“荆阳人”。他一生执教,桃李满园,为民国年间新安教育界名人。李兰滨出生于农耕之家,少时进入私塾学习,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后为清末附生。民国年间以教书为业,曾应聘执教于新安和济源一些地方的私塾,后在庙头国学专修馆任教。1933年,县长李庚白主持编修《新安县志》,聘请他担任,为主笔人之一。因他学识渊博,
(18771945)
50、张素
  张素(1877-1945),字挥孙、穆如,号婴公,江苏丹阳城内沈家桥人。清末举人,南社社员,布衣诗人。清光绪三年(1877)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悟聪慧。光绪十一年(1885),9岁,父亲教授唐诗,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张素立即应答道:“此可对‘直把杭州当汴州’。”稍长,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15岁时丹阳城爆发震惊中外的“辛卯教案”,此事对张素影响很大,并以此为题材,创
(1877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