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1)
101、吴世荣
  吴世荣(1875~?),祖籍海澄县,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其父吴有才是当地著名富商,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在华侨社会颇著声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到槟榔屿时,吴世荣主动出面接待,并介绍当地爱国华侨黄金庆等同孙中山先生会晤,使孙得以在槟城立足并开展革命工作。次年,吴世荣组织阅书报社,随后创办《光华日报》,进行革命宣传工作。光绪三十四年吴世荣被推选为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宣统
102、官大奶奶
  官大奶奶(1875~1959)女。本姓阎。娘家是高阳北坎尾村,婆家是陈家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儿子陈世雄曾任抗日村长、孙子陈庚申参加区游击小队、孙女陈大体在妇救会工作,身边只有孙媳田素操持家务。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残酷“扫荡”后,陈家庄北有日伪军旧城据点,东有出岸据点,南有贺家庄、庞口据点。因她家是革命家庭,分区和县区干部、区游击小队都把她家作为秘密交通站和堡垒户
(18751959)
103、柯铁
  柯铁(1875-?)清末台湾抗日武装首领。台湾人,造纸工人出身。愤日本侵略者侵入台湾,于1896年(德宗光绪二十二年)4、5月间,组织中部云林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起义。以云林县东南大坪顶为根据地,多次击退来犯日军。6月19日,率部激战于大坪,伤毙日大佐、大尉等军官数人,兵丁三百余人,声名大震。被誉为“铁虎”,与台北简大师、台南林小猫并称“三猛”;大坪顶洞因其固守,被称为“铁国山”。在云林地区坚持斗
(1875~?)
104、江谦
  江谦(1875~1942),字易园,号阳复。原籍安徽婺源。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通州(今南通市区)受业于张謇门下。嗣后,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光绪二十八年,协助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为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他以所辑“两汉学风”治校,并以能耕能读为校训,开办农场为实习场所,矫正空读风气。在学术上,他首先使用以英文切音,发现古代阴阳声母通转规律,著有《说音》。在其主持下,校
(18751942)
105、张德纯
  张德纯(1875-1966),字子文,回族,中国伊斯兰教大阿訇(音hōng,同轰,波斯语。阿訇: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经名艾布·伯克尔。祖籍河北沧县,生于辽宁本溪市。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生。16岁中秀才。先后投于海思福、李希真、刘玉堂、马玉麟诸大阿訇门下。光绪二十四年(1898)起,曾在保定、定兴、易县各寺任阿訇。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牛街清真寺大阿訇王宽之邀,来北京西单牌楼清真寺任教
(18751966)
106、宋传典
  宋传典(1875—1930)又名化忠,字徽五。益都县(今青州市)人。1887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库寿宁在青州创办广德书院。因其父被招为厨师兼校役,宋传典因而受库寿宁的资助,就读于广德书院。1898年毕业后,被留校任英文教习。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广德书院停办,宋传典随库寿宁去烟台躲避。《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青州。1905年,青州府和益都县设立中、小学堂,宋传典被聘任益都县立高等小学堂校长
(18751930)
107、俞蕃同
  俞蕃同(1875~1909)字经颐,善化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父俞鸿庆,曾官翰林院编修。他少从父学,后人县学为监生,痛感时事艰危,究心世务。二十八年以官费留学日本,人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翌年春学成归国。同年5月,他与龙绂瑞在长沙创立“湖南民立第一女学”,为湖南开办女学之始。后历任湖南高等学堂教育长兼监督、城南师范教育长、求忠学堂监督等职。宣统元年(1909)被推为省谘议局议员,同年调
(18751909)
108、洪兰生
  洪兰生(1875~1948)洪兰生,又名本楠,宁乡县西冲山鹿角窑村人,光绪元年(1875)生。二十六年,他在武昌参与林圭、唐才常自立军起义,事败流寓汉口,与革命党人黄钺、成邦杰、黄易等人在上海组织“寰球中国学生招待所”、“广艺书局”;在武汉开设“益中书局”、“武库书局”、“大家来客栈”作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三十二年他经黄钺介绍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
(18751948)
109、严迪光
  严迪光(1875—1923) 南蓢濠涌村人。自幼胸有大志,18岁时被卖身到美国旧金山马哔埠做劳工。历数年艰苦,赎回卖身契约,回国娶茶西村陈氏为妻,婚后夫妻同往美国。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回乡兴办实业,见县城石岐尚无电灯照明,夜间一片漆黑,决定在石岐开办发电厂。在朋友帮助下,其购置先进的电流机器设备,其老师兼美国友人,也前来石岐指导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1912年,其一手创办的石岐迪光灯厂(
(18751923)
110、刘艺舟
  刘艺舟(1875—1937)原名刘必成,又名木铎。湖北鄂城沼山人。戏曲活动家、编剧、演员。青少年时代,愤于清朝的腐败,拥护维新变法。后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结识了黄兴、宋教仁等,加入同盟会。因喜爱戏剧,与当时留日学生组织的新剧团春柳社多有联系,并与春柳社主要成员王钟声相友善。回国后与王钟声等合演新剧,鼓吹爱国思想,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无能。宣统三年(1911),他在大连、安东、威海卫等地演
(187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