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4年出生的名人介绍(4)
31、丘复
  丘复(1874~1950年),原名馥,字果园,别号荷生。念庐,其居室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福建龙岩上杭县兰溪镇曹田村。生性聪颖嗜学,6岁上蒙馆,19岁列郡庠,24岁赴省试,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丘复结识爱国诗人丘逢甲,两人以诗唱和,交谊特深。光绪三十二年,他应丘逢甲之聘,赴粤任两广方言学校教师,编有《清代文学史》一卷。宣统三年(1911)年,他参加了柳亚子等创办的“南社
(18741950)
32、谢逸桥
  谢逸桥(1874~1926),原名锡元;谢良牧(1884~1931),原名钧元,字叔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们是同胞兄弟,谢逸桥居长,谢良牧排行第三。祖父谢盖卿和伯父谢梦池(原名春生)都是马来亚槟榔屿的华侨富商;父亲谢可阶(名书玉),一向在家乡奉亲教子。谢逸桥成年后,感于清廷政治腐败,丧师失地,因而有志于民主革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他得知孙中山与杨衢云等在香港设立革命机关,图谋在
(18741926)
33、宋旺相
  宋旺相(1874-1941),又名宋鸿祥。一八七四年出生于新加坡。一八七八年入莱佛士书院念书。从一八八三年至一八七零年获五年牙直利奖学金(GuthrieScholorship)。一八八六年参加英女皇奖学金考试获选。由于年龄不足而只好让给同班的林文庆。一八八七年再参加考试,考获英女皇奖学金,乃于一八八八年前往英国深造。一八八九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同时于一八九零年在剑桥大学唐宁学院攻读文学。一八九
(18741941)
34、安文钦
   安文钦(1874~1962)字景远。陕西绥德人。本姓徐。因家贫,被财主安汝前收养为子,遂改姓安。早年读书,曾考中清末秀才。后继承了安家大量地产和绥德城内的“恒丰公”商号。民国建立后,他两次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上 书地方政府,建议举办工业、革新教育。他热心公益事业,首倡修建绥德县中山堂和无定河上最早的永定桥,还支持进步人士白友三拆毁县城城隍庙,在原址修建新学堂。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慕他在地方上的声望,多
(18741962)
35、苏本铫
  苏本铫(1874~1948),宇颖杰。福建汀州人。上海民立中学创办人之一,首任校长。苏18岁时,经“院试”(清末科举制度的地方考试)录取为附贡生员。同年,考入圣约翰书院研读英文,毕业后在上海英国皇家律师处和山西大学堂译书院任翻译。光绪二十九年,苏秉承父亲遗愿,与兄弟苏本立、苏本炎、苏本浩等筹款在南市城北安仁里创办民立上海中学堂,后改为民立中学,苏本铫为校长。宣统元年(1909年),学校迁南市大南门
(18741948)
36、梁龙腾
  梁龙腾(1874—1944) 号云溪,沙溪坎溪村人。从小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得知孙中山提倡革命拟追随,但碍于父亲反对,无法实现。父亲去世后,闻悉孙中山在南洋宣传革命,便毅然前往。初到南洋,人生地疏,无法与革命党联络,直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新加坡《中兴日报》创刊,才知是革命党创办,被任命为。通过《中兴日报》与新加坡保皇派喉舌∠洋总汇报》展开论战,使保皇思想在南洋遭到挫败,在伦敦、巴黎、
(18741944)
37、成兆才
  成兆才 (1874-1929),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河北省滦县人。18岁学唱莲花落,后成为职业艺人。1909年与月明珠、余钰波、姚及盛等在唐山组成庆春班。借鉴河北梆子、京剧唱腔、伴奏、表演程式和角色行当,对莲花落进行了改革,创造了平腔梆子戏(即蹦蹦戏、唐山落子)。为后来的评剧艺术奠定了基础。1908年前,曾为彩扮莲花落编写过《拾万金》、《劝爱保》、《安安送米》、《打狗劝夫》等剧本。此后又整理、改编
(18741929)
38、石成山
  石成山(1874~1930年) 侗族。字玉屏,平等村人。少年时代,家境小康,在家从师攻读。青年时代,家境衰落,以务农及打首饰谋生。善诗文,好绘画,书法尤健。作诗甚多,其中有:“朝为樵夫暮闻经,涵养神身心甚灵。心内乐忘身外事,任他俗眼白或青。”石成山后半生方涉足仕途, 民国元年(1912年),被选为龙胜北区议长。民国2年,甘厅主出巡平等,见各处张贴维持地方办团条款,适中时弊,大加赞赏。询知为石成山
(18741930)
39、何柳堂
  何柳堂(1874~1933),原名何与香,号柳堂,广州番禺人。他生于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何柳堂从小喜欢学习武艺,曾到国术馆习武,骑射均很精通。光绪二十年(1894),在广州以背靶而射连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后来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跟他学艺的社员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或演
(18741933)
40、陶保
  陶保(1874~1919年),又名陶顺清,苗族,今猪场乡那绍村人。出身贫穷家庭,曾为地主打过长工,生活艰苦,-上山当“贼寇”与有钱有势的人对抗,特别与地主莫老罗、杨廷增等势不两立。民国初年到猪场安家落户的莫老罗(汉族,地主),一心向往种大烟捞大钱,于是买通县长蒋乃勤(莫的同学),任命莫老罗为“保总”。并与彝族地主杨廷增,互相勾结,共同策划种大烟。 规定每产大烟100两,要上交50两,其余50两用廉
(1874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