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4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2)
111、古济勋
   古济勋(1874-1927)。字俸之,号放之,永淳县(今横县峦城镇)人。因勤于攻读,清末举拔贡。光绪三十一年(1905)政府提倡“废科举,兴学堂”,当时南宁府官绅对新学不甚了解,但为了响应办新学,乃选派古济勋以公费咨送日本考察学务,继之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政治部,是当时南宁府各州县最早留日学生。1909年,古济勋毕业归广西,负责南宁府创办新学工作,他仿效日本学校的方式创办。南宁模范两等官小学堂,建成
(18741927)
112、涂晓墅
  涂晓墅(1874-1944),名家琛,复号小书,晚号樊湖老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家庭,世居城关十字西街。 涂晓墅自幼好学,品格端方,工诗文,精史学,熟悉掌故,兼擅各类联事。1895年中秀才,曾出任江西都昌县知县,旋受朝议大夫(从四品虚街)。因对功名淡漠,无意仕途,遂弃职归里,从事教育。 宣统年间曾主讲寒溪学堂,民国2年(1913年)利用自家住宅创办“精益学校”,占地350平方米,教授生徒。学
(18741944)
113、余光凝
  余光凝(1874—1945),字炳心,又字炳星、病心,遂安东亭(今淳安东亭乡)人。父余西园,原以农为业,后参加洪秀全的太平军,任文书。太平军失败,回乡务农。光凝幼年因家贫失学,在家放牛,路过私塾,常伫立馆外,听馆内读书,居然能熟记背诵。塾师见其聪颖,免费收为学生,并送至严州双峰书院学习。后考中秀才,又补廪生,并到严州六睦学堂就读。光绪三十二年(1905),被选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本县第一个留
(18741945)
114、李肯堂
  李肯堂(1874~1927年),字可亭,河南省洛阳县人。清末秀才。戊戌变法时,曾致书康有为支持变法;武昌起义爆发后,响应辛亥革命参加了张钫领导的东征军。袁世凯0辛亥革命果实后,李肯堂认为:“欲社会治非施以切合世界潮流之新型教育,别无其他良策。”于是,自筹经费,创建新型高级小学,自任校长,教育质量闻名遐迩。民国7年(1918年),河南省教育厅委任李肯堂为洛阳县办学所(今称教育局)所长,兼洛阳县古物保
(18741927)
115、周子和
  周子和(1874-1926),字永宽,福州南屹镇芝田村人,号郇人山道者。清末民初福州虎拳的代表人物,日本上地流空手道的师祖。周子和从小嗜武,天性聪颖,勤奋好学。先后拜鹤拳名师郑友度、虎拳宗师李昭北为师,习练鹤拳、虎拳及十八般武艺。后周父得知有柯细悌者身怀绝技,遂请到家中,让周子和再拜柯细俤为师。周子和原本功底扎实,又得名师指教,日夜刻苦练功,诸般武艺日益精进。他擅长的武艺很多,但以鹤拳为精、虎拳为
(18741926)
116、文经纬
  文经纬(1874~1913)文经纬,字晋藩,长沙县白若铺(今属望城县)人,清同治十三年生。父寓谷,课子甚严。文经纬不屑于业科举制艺,少从钱维骥、周震鳞习新学。光绪三十年(1904),他人宁乡师范学堂,次年受谭延闺聘为中路师范学堂监学。同年秋留学日本,入警察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1),他由日本毕业归国,在家乡创办小学堂。三年,保路风潮勃起,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他先后参与创办铁路协会、体
(18741913)
117、邵乾一
  邵乾一 (1874-1958),又名邵尚勤。辽宁省金县人。幼年读私塾,稍长随父学作生意。在兄弟5人中,排行第四,后协助父亲经营天兴福杂货店。日俄战争后,大连港开放,中外商人云集。他抓住时机扩大营业,1909年初,又开设大连天兴福制油厂。之后,又在长春建成了规模较大的机器制粉厂,定名天兴福第一制粉厂。1920年后,开始把资本投向北满,在哈尔滨香坊建成天兴福第二制粉厂,1921年4月投产。1922年在
(18741958)
118、张济新
  张济新(1874-?),旧名鼎铭,字庶询,盛京将军管辖区奉天府(今辽宁省)铁岭县人,中华民国官员。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为清光绪朝拔贡。曾任张作霖沈阳大帅府总务处长,张学良的老师。民国七至十五年(1918-1926),任浙江省会稽道尹。1927年9月-1928年,任京兆尹,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京兆尹。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任东北政务委员会总务厅厅长。1931年1月,调任山西省政府委员兼财政
中华民国官员
119、张孝仓
  张孝仓(1874~1946)乳名金来,留仙坪王沟人,曾礼佛念经看风水,任当地慈善会会首。后在本村创办私塾,教书育人。素以扶急持倾、排患释难,为乡里称颂。民国二十八年(1939)冬,巩德芳、薛兴军率游击队来留仙坪,结识了这位年逾花甲、古道热肠的开明人士,引他走上革命道路,将他家做为游击队在北山的一个据点。为适应当时的斗争环境,党组织派他打进国民党地方组织,任第七保副保长。从此,这个保成为“白皮红瓤”
(18741946)
120、严伯玉
  严伯玉(1874~1942年)严伯玉,小名阿障,字璩,闽侯县阳岐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上岐村)人。严伯玉少时,随父亲严复的同学罗稷臣到英国,为大使馆随员,同时在剑桥、伦敦等几个大学选课进修,回国后以“精通洋务”受到清廷重用,先后当过广东电政监督、驻法参赞,还奉命视察越南,著有《越南视察报告》。宣统元年(1909年),被擢为二品卿衔的福建财政正监理官。民国成立后,历任长芦盐运使、财政部参事、公债司司长
(1874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