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3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5)
141、陈尧兰
   陈尧兰(1873-1929)字香菊。大乡桂珍村人。晚清秀才。光绪三十一年,他协助陈景华在双松村创办作新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他率其弟莲荪、堂弟敏成焚毁大圩北帝庙菩萨,并筹集资金。物色师资,把庙宇改建为学校,创办大新小学堂,被推举为校董兼堂长。他改革教学内容,提倡新学,为发展教育事业身体力行。时岑溪匪患猖厥,他除了重视学生习文外,还学习军事有关技术,他被评为广西省级教育模范,获教育厅金质
(18731929)
142、却非
  却非(1873~1948),俗名萧来德,字木旺,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于泰宁县石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辛亥革命时离家,跟随北伐军。后看到“沙场残杀,头颅尸解,惨不忍睹”,于是心生恻隐,看破红尘,脱下军装,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民国9年(1920)任灵隐寺监院,民国19年接慧明法师方丈之职。在此期间,他主持修建了翠微亭、春淙亭,并且把天王殿用钢筋水泥翻修和加固,使殿宇焕然一新。民国25年冬,罗
(18731948)
143、冯三娣
  冯三娣,男,1873年出生于现沙浦镇沙三村。1926年3月9日沙浦乡农会成立,他被选为农会副主席。1927年10月12日,冯三娣与陈进等人率领沙浦乡农军参加攻打六区区署的战斗。1927年12月17日,六区区长梁印渠勾结国民党驻肇庆守备军黄耀南,带领军队和民团共400多人兵分两路围剿桃溪和沙浦,其中一路围剿沙浦农军,冯三娣等人带领农军在各阵地的堡垒中与敌人展开激战(史称“沙浦反围剿”)。由于敌众我寡
革命烈士(18731927)
144、农实达
  农实达(1873—1913),字秋泉,壮族,城中镇福仁街人,旧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未满16岁考取禀生,后又就学于桂林逊业学校。平生醉心于明代黄梨洲和王船山学说。参加孙中山同盟会后,目睹时艰,毅然弃文从武,投广州将弁学堂。毕业后,充任广西边防军教导团教官。教导团学员多为边区壮族子弟,实达用壮话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后来实达升任学兵营管带,则动员所部学兵参加革命。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孙中山、黄克强
(18731913)
145、郑藻山
  郑藻山(1873年—1914年),字勺湖,龙溪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秀才第一名,后乡试取为正榜举人,选候补知县。平生为人淳朴耿介,不求仕途,而志在兴教化、尽师道,以培植后进为乐。历任汀漳龙师范学堂,漳州中西学堂文史教席。他诲人不倦,教导有方,深受学生爱戴。其家有祖遗巨产,一向不分心过问,听任其兄独揽,显见利非所好,而以治学与执教为重,遇有邑人因民事或案情纠纷恳求为之说情调停,都以无暇
(18731914)
146、关仁甫
  关仁甫(1873—1958年) 字美嘉,曾改名炳南,化名黎雪胡。南海县九江人,生于广西上思。12岁随亲戚至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经商,在广西边境十万大山加入“反清复明”的洪门组织,被举为领袖,在桂滇边境转战多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安南河内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为革命军西路都督,曾先后发动镇南关之役和策应钦廉之役。三十四年发起河口之役,失败后退入安南,遣往新加坡,任矿场工目,加入中和堂
(18731958)
147、张鸿治
  张鸿治(1873-1924年),字佐平。融水乡铁坑村人。7岁入私塾启蒙,12岁入经馆。因家庭人口众多,人不敷出,-辍读在家,帮做田工小活。张鸿治自幼酷爱读书,外出放牛手不释卷,晚上在家,用线香数条扎成小束,点燃照读至深夜。父母见他如此用功好学,为了遂其求知愿望,省吃俭用,并向亲友告贷,送他到水东村私塾家攻经史,专心于科举。他20岁时参加县试中秀才,次年补廪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桂林法政
(18731924)
148、钱允利
  钱允利(1873~1923年) 钱允利,名贵三,江苏上海县人(今上海市闵行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闸北长安路开设钱恒泰米行,后又开设恒德、丰记2家米号。曾任沪北市米业联合会会长、米业公会会长,机器碾米业公会会长。清宣统元年(1909年),钱任闸北商团副会长。宣统三年,任闸北商业公会副会长。民国元年(1912年)1月,闸北市公推钱为闸北市市长,同年3月,任上海
(18731923)
149、周书
  周书号麟生,又名传书,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初九,逝于民国29年(1940)。享年68岁,原籍湖南衡阳罐子滩人。其父母年轻时落户于马平县谷埠街,以木匠为营生。书于光绪戊戌年(1890)经科试,考取县学附生,民国时期历任柳州劝学所所长、县财务科员、雍和区区长、地方自治团务区团局长、广西省署科员、广西煤局提调及各公署财务、柳州红十字会会长、参议会长等职。他还热心兴学,解放前柳州的中学较少,
(18731940)
150、万廷献
   万廷献(1873-1943),字仲篪,葛店人。1896年考入湖北武昌学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官费留。曾参加孙中山的“兴中会”,又与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 1902年回国,在湖北督练新军。1907年奉调进京,先后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军学编译局坐办等职。编有《炮兵操典》等书。后在南京出任陆军第四中学总办。 武昌起义后,万率陆军四中部分学生回鄂参加刘家庙战役,被黎元洪委任为顾问。
(18731943)